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南方言的“会”、“■”字用得很多,因此,带“会”、“■”字的句子很多。本文就一些常见的带“会”、“■”字的句子进行初步分析,归纳为1、“会 体词性词语 勿会”,2、“会 谓词 勿会”,3、“中 会 补、“中 勿会 补”,4,“会 中 勿会 补”,5、“会 主 谓 勿会”,6、“会 并列词语 勿会”等句式。 文中着重谈谈这几种句型的陈述式、疑问式及其变换形式的一些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悠”的本意是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究其本原应作“勿攸”。后来。在同音假借的作用下,“勿攸”改作“忽攸”或“勿悠”。最后,“忽攸”或“勿悠”在偏旁类化的作用下又改作现今通用的“忽悠”。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字典》中的“勿”、“不”和“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勿”、“不”和“弗”出现在命辞、占辞、验辞中的情况以及验辞同命辞的关系,可以证明殷商时代它们在意义上和分布特征上的区别:(1)“勿 VP”相当于“不要VP”,“不VP”和“弗 VP”相当于“不会VP”;(2)“不”主要用于猜度问句,“弗”主要用于一般疑问句。  相似文献   

4.
<正> 列宁: “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学习”。周恩来: “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吴晗: “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爱因斯坦: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培根  相似文献   

5.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公所说”中的“拜”字之义,历代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通过对“勿翦勿拜”中的“拜”字及其在韩、鲁《诗》中异文“扒”字的考察,同时采用方言中相应词语以及相关民俗的证据,得出结论:“拜”、“扒”都是假借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攀爬”。  相似文献   

6.
王云建 《教育》2006,(4):38-40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军争篇》的结尾,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几句话,集中地反映了孙子战略战术思想的妥协性,尤以战略思想为然,对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影响很大。对于“穷寇勿迫”郭老甚至认为“这在中国一般奉  相似文献   

8.
以“非”为声符的字,有的具有“飞”义;有的具有“违背”义;有的具有“交错”义;有的具有“成双成对”义;有的具有“隐藏”义;有的具有“赤色”义.本文首先引用《说文解字》系列文献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翡、痱、菲、绯”.其次,引用梁启超、沈兼士、张舜徽等学者的论述,探析了“非”声符字含有“赤色”义的来源应是:“其语根当为火,语转为燬,本书火部‘燬,火也.’非毁古声通.火之色赤,故翡从非声,训赤羽雀也.”又,“勿”具有“杂色”义,非、勿读音相近,音转,同音假借义,非、勿共有“赤色”义.最后,解析了《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说文》以外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  相似文献   

9.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中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申,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中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 ,日本某地一瓜农培育出一个40公斤的“西瓜王” ,堪称世界吉尼斯之最。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巨型西瓜并非圆形 ,而呈方形。原来瓜农是将西瓜置于一方形模具中 ,从而造就出这一人间奇迹的。多么精妙的构思 !这神奇的模具 ,把蓬勃生长的西瓜拘于圄中 ,限制规定它的发展方向 ,最终一个震惊植物界的“方形瓜王”诞生了。有人拍案叫绝 ,高唱“模具”赞歌 ,但也有人为西瓜哀怨感伤。无独有偶。校园里的“应试教育”与瓜园里的“西瓜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想 ,“应试教育”不就是在培养“方形西瓜”吗 ?非考科目勿学 ,非考内容勿听 ,一切…  相似文献   

11.
最近,昆明市某厂子弟小学写了一则通知,并在厂内反复广播。通知是要求教师开完会后,留下来扫地抹桌云云,最后是使听者感到愕然的“不得勿误”。通知是想强调清理会场和重要意义,加重不能耽误的语气,把“不得有误”改为“不得勿  相似文献   

12.
该给“蹶起”加个注江苏\唐建国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四册)中有这样一句:然而偶有一时,好人或稍稍蹶起,则坏人本该落水了,可是,真心的公理论者又“勿报复”呀,“仁恕”呀,“勿以恶抗恶”呀……的大嚷起来。其中“蹶起”一词,课本...  相似文献   

13.
周威 《课外阅读》2011,(12):387-388
勿以善小而不为,班主任工作在“掌控全局”的同时,更应“精雕细琢”,因为细节往往影响或决定着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诗·东山》第一章有诗曰:“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何谓“勿士行枚”?历来众说纷纭,兹举诸大家注为例:  相似文献   

15.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课文中释“必勿使反(返)”为:“一定不要让她回  相似文献   

16.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17.
“莫”字辨     
《公输》里有这样一句:“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这个“莫”字当作何解?翻两本参考资料,见都解作“不”,“没有”。掩卷琢磨,似觉不妥。古文中的“莫”字,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勿”;亦可作否定性的无定代  相似文献   

18.
苏州话的指示代词有“该个”、“格个”、“归个”等①其中“该、格”含意与普通话中的“这、那”相对应。“该、格”有时可以同“搭”结合,组成表指代的方位词;有时也可以加在其他词语前作指代用,如“该本书”、“格样物事”等。“该、格”等指示代词源出甚早,在明清出版的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作品如昆曲、弹词、小曲和小说中屡屡可见。刊于清光绪年间的苏州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就多处出现“该首”、“该搭”、“该桩”等词语。如该第十三回:“云甫问‘玉甫何在?’那先生指道:‘来里该首。’”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说:“该字在苏州话里有时作‘这’字解释。‘该首’即这一边。”第十六回“倪该搭清清爽爽啥勿好,耐要去嘎?”“该搭”即“这里”。《九尾鳖》初编10页下:“倪晓得子,连牵按住子勿许响,勿然拨来格格客人晓得子,阿是要拿车夫停生意来多化,阿是作孽格。”  相似文献   

1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清代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之意可以这样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糟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识的树立和各种世界关系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广西教育》2013,(28):52-54
我深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自担任百色市那坡县德隆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德隆初中)的校长以来,我始终兢兢业业,以“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来自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