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及时准确生动地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从多个角度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摆在记者面前的一道大题。答好这道大题,途径就在于勤于实践、善于实践、改进实践,从深入实践中找寻鲜活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王成华 《青年记者》2012,(36):57-58
当前,有些记者从互联网上扒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改材料写稿;有些记者每天想的是如何赶场子、拿红包、拎袋子,写出的稿子多是应景新闻。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笔者21年来的采访体会是:好新闻是用"铁脚板"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发现和捕捉好新闻,是记者的功力。它需要记者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好新闻是新闻记者所共同追求的,但是否能发现并制作出"好新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是一名优秀记者需要必备的。要想"炼"成好新闻,不但要靠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强烈的工作热情,而且要有超前的策划、扎实的采访、  相似文献   

4.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是永远的追求,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前提是要有好的新闻线索。那么,好的新闻线索从哪里来?如何得来?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新闻前辈告诉我,新闻记者要有能上天、能入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好新闻。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10余年,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发现好新闻"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6.
做记的最大愿望就是能采到好新闻,而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自己鼻子下面的好新闻题材,由于缺乏思想意识,从身边流走,与好新闻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7.
深入采访报道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采访出好新闻的必要条件,历来为新闻界所倡导,这种优良的传统让许多的新闻工作者受益匪浅。要发掘电视新闻的新、真、趣、美,想找到这些蕴藏在大千世界里的宝藏,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采写的消息《乡镇干部"走读"亮红灯》获温州市"三个代表"学教好新闻三等奖。这是笔者不让好新闻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的又一次实践。细细算来,笔者在报道组工作的四年里,已有十篇稿件获华东地区和省、市级好新闻奖。记得有人讲过:"有两类记者,一类像鹰,看中了目标,直扑下去;另一类像‘长脖子老等’的水鸟,只等东西流到嘴边才吃。"有时候,好新闻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稍不留意它就溜走了。所以,为了抓出独家好新闻,我们应当成为新闻战线中的"鹰"。1999年我采写的一篇社会新闻《她倒在"法轮功"练功场上》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当时,痴  相似文献   

9.
要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必须掌握大量、生动、真实的新闻素材;要获得这些素材,作者必须深入现实生活去挖掘,而要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挖掘反映时代精神主题的素材,作者必须讲究采访技巧,才能获得好素材,写出好新闻。《现代汉语词典》对"采访"的解释为:搜集寻访,调查  相似文献   

10.
正不到基层走一走,总隔着玻璃窗,视野就不够开阔;不转变工作作风,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转变写作风格,文章就难以鲜活,表达就不可能到位。自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笔者共发表相关稿件百余篇,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些许体会和心得。好新闻是"走"出来的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防区"。近年来,笔者主要负责吉林市磐石市的新闻采访工作。从吉林市区坐3个小时客车才能到达磐石市,再从磐石市到各乡镇,还需要少则40分钟,多则1个小时40分钟的车程。每次采访,花费在路上的时  相似文献   

11.
日前,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编辑记者要"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一步了解基层、融入群众".许多媒体上至总编辑、下至编辑记者身体力行,采写出不少好新闻.这场新闻实践活动深入人心,确实给新闻界带来一系列转变.细心品味"走转改"活动以来一篇篇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报道,结合个人的新闻实践,笔者以为,成就每一篇好新闻的根基是一致的,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本文中笔者联系个人一篇获奖新闻的采写经历,对好新闻的三要素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办学热潮面前,新闻实践教育机制的保障,是新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新闻专业实践教育在国际上尽管有很多成功案例,但记者的培养首先是为本国服务的,"拿来主义"也要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新闻专业实践教育要在吸取西方记者培养的优点上,结合中国特色加以改善,在新闻理论、政策路线、新闻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勤于实践,勤于动手,勤于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有国际化眼光的中国新闻人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新闻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运用新闻材料的方法和技巧,没有鲜活、生动的材料,怎么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能够打动读者的好新闻?那么,怎样采访才能获得鲜活、生动的新闻材料呢?我和同事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表明,“感情共振式采访”是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羊长发 《青年记者》2006,(20):52-53
最近,我与同事合作采写的湖南省新邵县去年“5.31”特大山洪灾害系列报道连续获湖南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及湖南省好新闻奖等.回顾这次采访经历,我深深感到,要搞好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必须强化纪律意识、导向意识和危机意识等三个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工作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1996年以来,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写和编发了大量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报道,其中有七篇报道获全省、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7.
好的新闻采访是一条好新闻的重要基础.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多种媒介对于促进新闻事业的共同作用和带来的各种竞争,更加要求做好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拉近新闻与民众的距离,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提高民生新闻采访的技巧方法进行论述,希望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完成新闻采访工作,拉近新闻与平民之间的距离,让新闻事业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成为百姓生活的发声筒.  相似文献   

18.
写出更多好新闻,是每一名财经记者的梦想。从笔者多年的新闻实践看,相对而言,“小中见大”的作品获奖的可能性较高。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好“大”“小”辩证法,既是财经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斩获好新闻奖项的法宝。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中,我们采访了华山挑夫。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历时6个月,拍摄新闻照片300余张,采访笔记达3万余字。2012年9月28日,13000余字的《攀爬在奇峰险道间的搬运工——走近华山挑夫》见于报端。之后在第十三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荣获陕西省新闻战线"走、转、改"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20.
刘勇 《新闻记者》2012,(8):8-12
在新时期新闻文体的发展进程中,以"好新闻评选"为开端、"中国新闻奖"为高潮的新闻评奖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是对过去新闻实践尤其是文体实践成绩的回顾与检阅,也对未来新闻文体的发展具有示范与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