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眭明会 《陕西教育》2010,(10):42-42
要写好一篇作文.就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材料.从自己身边生活着手,把每天看到、听到、想到的写出来,从而起到激发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打破定式,引发创新1.命题要"新"。学生在写作时因为提不起兴趣,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增强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比如,对于同一写作题目可从多角度来考察,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对于同一写作材料可从不同的立意出发。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准备,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去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自己去命题,并根据内容确定新颖的题目。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半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让学生借助日记写作,突出各单元的训练重点,积累素材,效果比较好。一、围绕训练重点规定内容写片断,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写作练习。学完一单元的课文后学生从阅读中能学到作者观  相似文献   

4.
指导小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只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必须从丰富学生的生活 ,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入手 ,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材料。指导观察 ,积累材料。 观察力是学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年级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写作文,可以引导他们向生活取材,多观察周围的生活,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方式来进行写作练习。留意周围生活的点点滴滴,抓住自己熟悉事物的特点来作为素材,用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生活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一节作文课如何从内容入手,明确写作要求、指导学生选材和运用"下水文"三步走是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还要注意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作文教学要在“指导”二字上下功夫,通过教师在学生动笔之前有目的引导、点拨,使他们及时地捕捉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作文内容,表达自己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以这样认为:作义的指导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从内容入手,进行兴趣作文 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低,一提作文往往感到无物可写,有一种畏难情绪。怎样消除这种情绪呢?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内容入手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加强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和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方能使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培养观察能力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细心观察、发现特点、捕捉镜头、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观察体验生活,经过分析思考,剔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把有意义的内容记下来。日积月累,素材多了,作文时可以从中选择,信手拈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三者的统一,即生活、思维、表达三者的统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作文时,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真分析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思考——写作——评价——反思,实现“模仿——借鉴——创新”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写、有创意地写作,鼓励学生大胆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并由此养成爱好写作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无话可说”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1.观察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和引导学生在观察积累上狠下功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材料缺乏的根本途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不应停留在对一般事物的即兴观察上,而要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随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某一事物。比如在讲授《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一个熟悉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工作。一、引导学生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写自己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的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对生活不熟悉,缺乏必要的观察和了解,提起笔来不知从何写起。在日常生活中,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热爱生活的感情。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游览风景名胜,召开班级故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起步迟,坡度大,质量低的实际,上犹县教研室于1985年开始进行“小学作文早起步”教改实验。实验的课题是“培养观察能力,加强说话训练,作文从早起步。”该项实验的特点是:改中年级起步作文为作文从低年级起步,改从形式入手为从内容入手,改重写轻说为说写训练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主要做法是:一、指导学生观察,获取作文内容。如利用课文插图,训练观察方法;观察简单景物,掌握观察程序;观察动物植物,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规察一件简单事情的经过,逐步养成观察习惯,随时留心身边的事物,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二、循序渐进练说话,发展思缑与语言。先从对话练起,逐步向“独白”过渡。如观察一幅画或一段表演,“自言自语”一番,再讲给同桌或全班同学听;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里的内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材或材料。内容行之于文字就是作文,可见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把训练学生获取、选择具体、真实、有意义的内容放在首位。一、指导学生获取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获取内容很重要。一般来说,学生获取内容的途径直接来源于自然与社会,间接来源于课内外的阅读。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条途径,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广泛阅读,形成丰厚的知识积累。第一条途径——观察。观察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感官去认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为作文提  相似文献   

16.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为了反映生活,要想准确地反映生活,就必须了解生活。了解生活的方法是学会观察,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相似文献   

17.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帮助学生作好积累材料的准备上,只有这样,作文时才可做到有话可写。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要顺利写好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程序、仔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质量。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认识周围事物,体验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写,语文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让写作成为学生向读者倾诉生活的一种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写自己身边的景,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自己了解的事。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作文训练中,两条最基本的训练要求是“要有具体的内容”、“要注意前后连贯”。前者指作文要有物,后者指作文要有序。“要有具体的内容”,是作前指导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大部份学生练习写作最困难的是不知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因此,作前指导怎样启发学生把内容写具体,便成了教师的主要研究课题。学生作文的内容广泛,一件事、一个  相似文献   

20.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点。 例如:我先以教材《三棵银杏树》为例,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朴实、流畅、准确的语言去写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对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像漫画家那样以画出模特的特点为准则去观察,查找事物的特点,提炼写作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