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师教育的体制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综合化、终身化和国际化趋势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认为创新教师教育体制,实施教师教育的开放化、多样化、一体化和弹性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07年国际教师教育论坛的交流与研讨进行概要介绍,分析了当前国际教师教育领域里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特点,重点阐发了国际教师教育创新的政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合作开发、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07年国际教师教育论坛的交流与研讨进行概要介绍。分析了当前国际教师教育领域里的热点问题,探讨了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特点,重点阐发了国际教师教育创新的政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合作开发、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内外部结合的高职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高职教育背景下,“双师素质教师”概念含混,正确认识、界定“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师资培养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从学校、个人、政府三个层面探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策略,创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实践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多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缺失;教育模式与实践疏离;教师专业化形式有余,专业化特色挖掘不足。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有: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完善评价制度,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教学反思,在经验总结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是关系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和专业化教师人才输送的大问题。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存在教育模式定向性、单一性、封闭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够,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更好地发展,可通过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完善教师教育培养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法律体系建设,创新并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等途径,破解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难题。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走向。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教师教育机构、教师任职学校、教师个体本人和政府或社会四大主体方面入手的解决策略,突出政府行为,加大投入,健全制度;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和改革;立足校本实际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个体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教师成长途径,融合教育教师赋权增能既能丰富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又能满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并能整体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对于促进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融合教育教师的赋权增能面临制度保障缺失、教育回流现象出现、支持策略单一、实证研究不足等理论与实践上的诸多困难。因此,在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上,需要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过程;同时采取促进融合教育教师赋权增能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并呈现出综合化、国际化、市场化、终身化、信息化等趋势。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灵活、多元、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教师教育还存在诸如教师整体质量不高、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建立、教育体制还相对单一和封闭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适合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及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朝着现代化目标逐步迈进。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师培训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教师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教育现代化对我国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针对我国教师培训体系的现状与弊端,可提出教育现代化要求下教师培训体系创新的对策。具体而言,可通过结合教师实际需求创新培训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条件创新培训方式、改革教师培训体系各部分内容、建立双向性的评价机制等途径,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我国教师培训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师教育学科构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伴随我国教师教育的迅速转型,教师教育学科的创生和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我们有理由认定教师教育完全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然而,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远未形成主流研究范式,尚未成为一个成熟学科,人们对教师教育学科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因此,在今后学科建设中需要从知识体系和制度机构两方面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教师教育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之一.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全面的创新能力、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等等.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教师发展阶段理论,提出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宏观策略,并论述这些策略实践转化机制问题。教师教育既不是教师成长的开始,也不是教师成长的结束,因此要精选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对教师教育制度进行全面创新,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长期停留在对"学术性"与"师范性"谁是主、谁是次上,没有认识到二者的统一与共存: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的特征,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缺一不可。教师专业化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策略也体现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两手抓"。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当前,在明确教师教育"双专业"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加大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例,赋予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师教育体制,逐步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满足"双专业"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5.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不足,已影响到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操作性要素构成。背景性要素指那些与开展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个体的特征或素养;技能操作性要素则是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所需具备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当前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只有正确认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时代价值,完善教师教育机制,建立教育创新激励措施,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构建教师多维智能结构,才能以有效策略促成创新型教师的生成。1.正确认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造就创新人才。“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一个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以分数衡量一切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培…  相似文献   

17.
美国职前教师的技术教育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教育部启动的针对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的大型资助项目PT3,旨在鼓励和扶持对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这些项目全面地展示了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目前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可以采用的策略,其中的研究、发现对于我国开展教师的技术教育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走向出发,分别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拳、俄罗斯及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动向,概述了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总结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三所重点师范院校在当前形势下采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试论教师教育改革的战略意义及行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教育改革,应当站在促进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高度,重新认识教师教育改革的战略意义。教师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是课程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教育改革行动策略的核心是促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重点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评估制度、新教师入职教育制度、教师校本研修区域协作制度、教师教育资源市场利用制度、教师歇业研修制度等,形成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0.
改革我国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难以适应这一趋势。当务之急,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依据,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是实现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