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替未被质疑和反思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念信仰祛魅中,托尼.贝内特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与此同时,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贝内特为何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转变为采用后马克思主义框架探讨问题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3.
陆梅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和阐释,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质、构成和方法等,其中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辨析.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美学和文艺思想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强调唯物史观对于研究审美主客体及其构建整个美学大厦的方法论意义,并同时回答了文艺论争中所提出的关于马克思美学的种种疑问.陆梅林的丰富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我国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美学在美英等国初露端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迅速发展。国内从两年前开始关注“生态美学”,但缺乏深入研究。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有所论述。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 ( 1 930— )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FredricJameson ,1 934— )分别是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具有相当代表性的理论家 ,两者在不同社会语境及文化传统中 ,共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采取不同理论策略、传播不同内涵的学术思想。剖析其中的同一与差异 ,能够对处于新的反思与发展阶段的中国当代美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结构主义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受挫相关,结构主义的政治意义在于转移法国知识分子在失败中的沮丧和虚无。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马克思被视作结构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被非政治化。阿尔都塞则以结构主义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主观上希望复活马克思主义,点燃激进文化革命的可能,客观上造成马克思主义由知识和实践迁移到认识论问题。结构主义建构的语言观与社会观启发了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多元政治与霸权结合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美学研究没有"中国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那样明确的学术分野,这实际上是美学界长期担忧的美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薄弱的一个体系性原因。中国的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体系不完善、整体观照不强、内容畸重畸轻、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不够强大等问题凸显,这不仅使人们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当代发展的思想深度,而且造成了中国美学整体性特征的消颓。在中国美学的宏观视野里考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导地位,不仅要看马克思想主义美学理论研究本身的进展情形,而且要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其他美学研究的隐性辐射作用,要善于把创造美的理念置于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新出现的理论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肯定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理想,特别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传统,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分析。另一方面,后马克思主义又主张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力图通过解构,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具理性的日益强大,现代性越来越表现出异化性特征,从而丧失了对人类基本价值和意义的关注。马克思、韦伯和哈贝马斯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现代性异化的演变流程,揭示了现代性在寻求人类获得效率的行为模式的进化过程中,铸就了一个缺少价值和意义的机械化“铁的牢笼”。为了消解现代性异化带给人类的风险,马克思、韦伯和哈贝马斯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虽然,现代性的异化现象并未完全按照马克思、韦伯和哈贝马斯所设计的方案退出历史的舞台.但马克思尊重人的存在价值的思想却启发了我们从另一个思路.即从文化语境的视角消解现代性异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婚外情题材是当代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探讨当代婚外情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演变历程,发现婚外情题材以道德为视点,与中国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其审美视点最终凸出的是人追求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指向.  相似文献   

12.
美学曾一度作为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承载着为新的人性理想提供范例的历史使命,并因此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白”的封闭体系而归于沉寂。然而,美学的沉寂却促使它以“对话”的姿态,从相对的、非中心化的身分切入当代审美观念,并通过相互阐释而融合,以成为一种吸引对话的合理智慧。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化研究的另一种范式——托尼·贝内特学术自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社会科学家托尼.贝内特2005年9月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演讲。他从个人学术经历出发,首先指出了英国文化研究的特征:它在思维上是反本质主义的,将文本及其意义与作用置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背景中,文本永远都在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它与其他社会进程之间关系的组织和结合的不同方式。然后,贝内特讲述了他自己所做的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即他作为一个福科主义者对文化机构的社会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兄弟》展现了羞感从审美价值滑向市场价值的过程及其原因。因羞感的丧失而产生伪羞感和献媚,献媚又导致了羞感美的丧失、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社会道德的沉沦。而“艺术羞感”的丧失则导致了《兄弟》艺术水准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杜威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个曲折的过程,其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也纷繁复杂.与其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相呼应,杜威的美学先后受黑格尔的哲学方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和詹姆斯的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美学受儒家诗教的影响,总是把审美与道德纠缠在一起。20世纪上半地,中国学从西方引进美学,形成了支撑美学学科的独立原则:“超功利性”和“形象的直觉”。这两个原则不仅支撑了中国独立的美学学科,把美从道德的纠缠下解放出来,而且承担了新化运动“借思想化以解决问题”的启蒙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文献、文献学、美学文献和中国美学文献学等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新看法。文献研究是一门真学问、大学问,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项公益事业,知识结构不全面和私心太重的人是做不好文献研究的。皮朝纲先生不仅倡导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而且数十年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开拓出禅宗书画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尤其在禅宗书画美学文献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中国美学文献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全面梳理传世的历代文献,从中打捞和挖掘被遗漏的美学文献;二是要继续加强地下考古文献的研究和利用;三是要继续加强域外流散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四是要继续加强现当代美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18.
自亚里士多德将时间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开始,时间就被束缚在运动的模式下,并隶属于运动的框架。柏格森则通过绵延概念展现出时间自身,重新审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引入了电影作为思维的一种机制。德勒兹又将电影与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时间的本质可以从影像中的时间晶体中体现出来,并且发现了直接呈现时间的时间符号,即时间—影像。德勒兹通过对电影的论述说明了时间如何从运动的隶属转变为将自身直接呈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resses a concern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language in which we are now expected to talk about education is being used to manipulate the ways in which we think about educ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s a result, a number of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our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are being lost. It focuses on the features of the new discourse which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part of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new policies for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argues the need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o reestablish its own discourse in order to resurrect a genuine debate about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