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伟忠 《收藏》2012,(21):78-79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其自身具有天然的货币职能。战国时期的楚国金版(亦称爰金)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据考古资料介绍,金版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地,金版上的印文也多与楚国有关,目前存世数量最多的郢爰就是在楚国都城所铸造。  相似文献   

2.
戒畋松 《收藏》2006,(7):76-77
金饼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免征,具有天生的货币职能,早在先秦时期楚金牌就是最早的黄金货币,交易时可根据物品价值的多少来分割使用。秦统一中国后,将货币分为三等,据《史记·平准书》载:“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镒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20两(一说24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相似文献   

3.
钟成华 《收藏》2010,(11):119-120
民国时期的老款式金饼、金条,深受收藏爱好者青眯。其中带有“广州”字样的老式金目前已经较为少见,这是因为广州开放较早,大部分被改做首饰所致。近年来这类老式金的价格走势逐步攀升,这除了黄金价格上涨的因素外,主要是其自身的价值被市场认同。现介绍几款广州老式金饼、金条。  相似文献   

4.
晁一民 《收藏》2011,(12):108-109
交通银行的名称由来已久,历史上的交通银行自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以来,走过了许多不平凡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戎畋松 《收藏》2021,(1):30-33
金饼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它具有天然的货币属性和职能。先秦时期的楚金版就是最早的贵金属流通货币,其交易时可根据物质的多少来分割使用。秦统一后,将货币分为二等,据《史记·平准书》载:"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相似文献   

6.
吴伟忠 《收藏界》2013,(3):83-86
最近两三年以来,钱币市场里“袁大头”、“小头”、船洋等低档老银币板块涨势喜人,几乎绝大部分低价银币价格都翻了一倍以上,尤其是一些比较珍稀的高端老银币,更是受到了投资者的大肆追捧,拍卖价格屡创新高。  相似文献   

7.
王心  王众 《收藏》2010,(9):142-143
银锭具有货币职能大致起源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终止于民国。历史上的银锭根据使用地域不同,存在着大小、重量不等现象,外观形制上也是变化多样。可以分为船形、圆形、方形、砝码形、牌坊形、束腰形、长条形等。如唐代五十两船锭形如一个小板凳,  相似文献   

8.
叶伟奇 《收藏》2009,(10):144-145
红色货币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发行的各种货币的统称。根据发行时间的先后,钱币收藏界一般认为红色货币可以分为“苏维埃币”“抗币”和“区币”三种类型。“苏维埃币”发行于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9.
袁水清 《收藏》2008,(1):144-146
最早的银铸币—楚国银质空首布 白银用作货币很早,往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币;后来银币分为银两和银元两种。地处南方的楚国始封于西周初年,当时是一很弱小的国家。春秋时期对外扩张,为“五霸”之一;战国时均“七雄”之一。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  相似文献   

10.
《收藏界》2010,(2)
在200多万年前,虎就起源于东亚地区,距今100多万年前,虎已和人类的祖先蓝田人生活在一起。中国有着悠久的虎文化,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虎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虎是勇猛、正义、威严的象征,在古代,虎又被视为王权的象征,至今流传着中国汉字中王字就是由虎额头上的花纹而来的传说。谚语中也有伴君如伴虎、老虎门下官难做等等的说法。在军事上,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是权威的象征。远古时期,虎就作为图腾受到人们的崇拜。汉代以后,虎作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崇虎的文化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观念。虎的形象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广为流行,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仍称虎为其祖先。  相似文献   

11.
刘军 《收藏》2007,(10):55-61
山西古代贷币,从产生到发展,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货币,时代脉络清晰,流通地域广大,品类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及冶金、铸造、文字提供了宝贵资料。现仅就考古发现和传世的实物资料,按时代顺序对山西古代货币作一个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