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程嗣武 《教育文汇》2011,(12):33-33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忙课,听了区级大赛课22节,听了本校优质课评比活动课5节;市教科所叫我准备一节公开课,一有空就在网上和光盘上看名家的课。听课、备课之余,我总是在想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课堂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在听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世界》的公开课教学时,执教教师在课末总结时问学生:"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我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有的说:"我知道了整数和自然数."还有的说:"我知道了今天所认识的倍数和因数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第二节课铃声没响前我和往日一样,提前来到教室。没想到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情景呈现在了我的面前。班里几名学生一看我,立刻喊:"徐某是小偷,她偷了吴某的钱。"我马上批评说:"不许胡说。"教数学的王老师听到我的声音也气冲冲地说:"小蒋,你快来判一下这个案吧。班里徐某偷吴某五元钱,还有一块新橡皮,而且他把五元钱花了,我发现了立即去小卖店把东西给退了,把五元钱换回来了。"  相似文献   

4.
一天中午,微机室王老师告诉我,昨天下午第二节课上有一台电脑的鼠标被损坏,里面滚动的小珠不翼而飞了。一台电脑没有了鼠标,根本无法正常操作,这将影响到其他班级同学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它的严重性,隐隐感到一种存在于学生思想深处的不可言喻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背景"图形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校的研讨课活动中,我执教了这节课。课前我有三点困惑:1.如何回归学生的经验,沟通知识与活动、知识与经验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听了一节公开课《掌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课),我倍感压抑,不为别的,只因教者想当然的设计,让英子这位身体残疾的不幸之人,受到了严重的二次伤害。如下片段是这节课的"关键"环节——师:在台上,腿脚残疾的英子,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怎样的感人事迹?请写一写,然后读出来。(教师范例:我得了小儿麻痹症后,爸爸辞去了工作,带着我四处求医,家里典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学生绞尽脑汁,埋头撰写。3分钟后,汇报开始了。)生:医好后,我落下了残疾,小伙伴们都嘲笑我,妈妈整天以泪洗面,愁白了头……生:  相似文献   

7.
我听过一节一年级数学课,课题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课中的一些片段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引发我对数学课上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思考。 片段一:古人如何计数 教师出示课本情境图,播放"古人计数"课件:远古人捕猎回来,用放小石子的方法表示猎物数目:1颗小石子表示1个猎物……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苏科版初中物理§6.2《电流的磁场》一课教学中,学生课堂中一个"小动作"竟然让我突发奇想,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教学难点.《电流的磁场》这节课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看似"简单"的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使学生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陆建国 《上海教育》2014,(34):77-77
有一次,我请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宣讲前,我问他:"你打算讲什么内容?"他说:"我就讲上课要认真听讲。"我说:"这算什么经验?"他说:"您观察一下,在您的课堂上,有多少同学能全神贯注听讲10分钟,有多少人能认真听讲20分钟……最后,一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一定是个位数,这样的同学,想学习不好都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许世平 《广西教育》2014,(20):53-53
两年前,我应邀到南宁市金陵镇中心校"送课下乡"。课前,在向该校教师了解学情时,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期待:想学到一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窍门,借此实现学生兴趣与知识点学习的自然交融。我接到的任务是上一节复习课,经过反复考虑,我拿出了一套用多媒体互动技术整合复习课教学的方案:在课件里制作一个计分板,以比赛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进行组间PK。有了计分板,  相似文献   

11.
梁静 《教师》2012,(25):29-29
任教以来,教过几门学科,但无论上哪个学科总感觉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操作的方法会出乎教师的意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想不到的。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办?我个人觉得。这是在考验我们教师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能驾驭课堂,在课堂上能做到随机应变.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善于把握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将其转化成教育教学资源。教学中,我就曾遇到两次类似的情况:一次在给六年级的学生执教一节信息技术课时。我利用激情导人,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正想根据课前的精心备课进行下面的教学。出乎意料的是,微机室停电了,怎么办?看到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听到孩子们的埋怨:“哎!好不容易轮到我们班上微机课了.又停电了”“好不容易盼来的微机课就这么泡汤了……”当我注意到有一个孩子对着电脑上下打量,充满了好奇,好像无论是显示器、主机,还是鼠标,哪怕是一颗小螺丝,对他来说仿佛都充满了奥秘……我灵机一动,拍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乘法运算律的课始,我问:"谁能说说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学生却表现得无所适从,缄默无言。学生为什么会缄默无言呢?这促使我对课改前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1/4的遗憾     
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师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作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相似文献   

14.
2012年7月,我参加了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界的盛会ICME-12(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做了一节展示课"比的应用"。7月9日下午13:30—16:30是中国展示课时间,我和韩国六年级的同学们共同上了这节课。课进行得比较顺利,只是可能由于语言问题,师生间的相互反馈有些延时。但能感觉到学生对我设计的"和姚明比身高、配糖水"等活动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后与会老师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好美的数学     
林雯 《教育文汇》2007,(2):41-41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准备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刚开始研究时,觉得它是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后来仔细分析,却发现这节课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有数的起源.有文明古国数字的奇异形态,有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于是我就以传递数学文化作为这节课的切人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有了我们的祖先结绳孩0痕、摆石子记数的情景;有了阿拉伯数字演变、发展的漫漫历程。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眼神里都透出惊喜。满脸都荡漾着激情。课后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数学真是太神奇了!”“我突然发现,数学是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古国!”“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缘分     
不久前,我收到一封来自远方大学校园的信,寄信人是我以前的学生。她在信中写道:“冯老师,您知道吗?我们这里今天下雪了,凝望着漫天飞扬的雪花,我不禁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父母,也想起了您……冯老师,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您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情景。就在那一天,您以您那优雅大方、镇定自若的仪态征服了我,也以您那明白通畅、和蔼动听的讲述征服了全班同学……从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暗暗立下这样的志愿:我也要成为一名教师,一名像你一样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春游。  相似文献   

18.
邹立明 《考试周刊》2012,(27):146-14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通钢一中教师邹立明,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聂虹 《辅导员》2010,(24):34-34
前些日子市里举办青年教师"三课功"大赛,我班学生配合外校一青年教师上了一节数学课。本节课介绍的是"直线""线段""射线"知识。  相似文献   

20.
有一年,薛法根老师到我区"课堂节"上《我和祖父的园子》。活动承办学校唯一的五年级班基础薄弱,一名学生在黑板前听写,把"蜓"写成了"蜒",薛老师提示了几遍,全班没一人发现错误。薛老师又让学生归类"蜻蜓、蚱蜢……"属于什么,整个班竟然抽象不出"昆虫"。仅仅听写和初读课文就花费了半节课时间,我们当时十分担心:薛老师教得下去吗?孩子们学得下去吗?薛老师并未按预设的流程教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学,学生即使有一点点进步,他也不吝夸奖。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保护,渐渐地,课堂由开始的"七零八落"变得规整和协调。当课接近尾声时,竟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课文的题目不是"祖父的园子""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此时,薛老师把"惊讶"写在了脸上,并由衷赞叹道:"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啊!"课堂的最美和音由此漾开:师生共同把课始阶段的初读感受"怎么样的园子"提炼、升华为"我怎样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