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沉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2.
情、景、意、趣,各有至味──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周懋昌如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下简称《常记》)其二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相似文献   

3.
易安居士的《如梦令》广为传诵:“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后一个“瘦”字更是倍受推崇,它不但是花褪残红的情景的传神而艺术的写照,又不落俗套,用词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4.
<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这美妙的诗句绘制出一幅美景,亦写出了认知冲突的境界,此境界让人深思。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认知冲突成为实现深度学习的有力支点。“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在概念形成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在定理发现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解题思考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真正让认知冲突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神遇     
在一个柳絮漫天飞的季节,我们相遇了。你的书斋古色古香,远远地,我就见你静静地倚在窗前,轻吟你那著名的诗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或曲)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之一。笔者将平时指导学生解答该类题的方法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为方便起见,先将原文抄录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1995年高考11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蟾宫曲·咏史》)(1996年高考10-11题)湖光秋月两相和,库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懂…  相似文献   

7.
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在上文学课吗?不是!是山东老年大学摄影班一年级二班的摄影教学课,任课教师姚新生正在借用古诗词点评学员的花卉摄影作品。老年大学的学员经历资  相似文献   

8.
海棠香     
李清照是以一首《声声慢》而被人们记住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李清照便成了“愁美”的化身。然而我们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的人生也曾有过很多欢乐的时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一首六句的小令中,早期生活的欢愉和心境,常常把读者带进一个美好的天地中。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可是她并没有按传统的规矩识文断字,娴熟针绣,然后待嫁。她饱览了父亲所有的藏书,使自己在诗词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宦门第政治活动的濡染,更是使…  相似文献   

9.
一说想像,人们总是自然地把它与发明创造、与构思创作相联系。殊不知,阅读其实也需要想像。比如,就说说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小的篇幅,口语化的浅近的语言,使这首词几乎明白如话,所以,很难说读这样的词还需要什么想像。“这首小词,以白描开头,结句却着色浓艳。其中有人物的对话,写得清新活泼。”这显然是很能让人接受的评说。显然,在一般人心目中,“绿肥红瘦”,不就是海棠花活生生的写照?海棠叶子本来就肥大,经雨滋润,自然让人觉得更肥;海棠花本来就细小…  相似文献   

10.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是脍炙人口的杰作,其精巧绝妙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全词不过四十字,便用了五种修辞手法。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瘦”,常用以称道人和动物的,而用以拟写夜雨后海棠花的叶和花,形象生动。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自然贴切。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巧无比。其四,反复。“知否?知否?”一再叮咛,强调要仔细考究,别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11.
有奖竞猜6则     
十七八岁正是诗情画意,多悉善感的季节。文学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大舞台,它吸引你在那里欢笑,在那里忧愁,在那里寻觅……“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是写于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篇小说。请根据这段话,回答这篇小说的名字及作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支小令,一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注释疏:小。骤:急。浓睡:唾得很熟很 实。残酒:这里指残存的酒意。浅译昨天夜里雨小风急,虽然睡得很 香,可残存的酒意还未消尽。我起 来问卷帘的侍女花儿怎样.她却叫 答说海棠花依旧开放。你知不知 道啊?那花儿肯定是绿叶浓密而 红花稀少了。提示这酋词表达了作者 热爱生活、热爱美 的思想感情。如梦令@李清照![宋]  相似文献   

13.
<正>有人喜欢下雨,有人讨厌下雨,下雨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诗或场景呢?例如昨晚下雨,我脑海中浮现出一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罗小居:来了北京之后,特别想念下雨,对我来说,北京是一个从不下雨的城市。记忆中的雨,是在昏暗的、微微寒冷的傍晚。整个天地像是用大号的毛笔吸饱了清水又沾满了淡墨狠狠地刷在宣纸之上的,晕  相似文献   

14.
语文伴随我们成长,然而,试问同学们:语文为何物?你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了解有多少?可否用《木兰诗》中的两句话“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来概括?其实它能——  相似文献   

15.
大梦今方醒,抬眼望青天。试问上苍知否?人间有屈冤。铁门铁窗铁栏,绳索手铐脚链,高墙隔人寰。不知寒暑换,忘却是何年。牢笼里,狱吏狠,刑具惨。无悔无恨,改革开拓梦蓝天。笑对饥寒双迫,义愤直冲霄汉。此事对谁言?丹田气不断,何时明镜悬?责任编辑/阳 跑[编后]全词叙述了一个在改革开放中蒙受冤屈被关进监狱的改革者不屈不挠的形象。虽然“不知寒暑换,忘却是何年”,但他仍然充满乐观、自信,在监狱中不忘改革大业,对自己的冤屈,“无悔无恨”,一心向往“改革开拓梦蓝天”。改革者是无所畏惧的。“此事对谁言?”只有对乡亲父老…  相似文献   

16.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17.
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谈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周广曾林黛玉在那首有名的《葬花词》中,曾提出这样一个使人极端费解的问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作为悲剧的女主角,她是自然要死的,但那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收葬她的又是谁呢?这都是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再好的章也有不足。高语第三册言散《项脊轩志》在选入教材时,在“殆有神护”后边删掉了一段议论,原是: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相似文献   

19.
热爱读书     
咱是谁?咱是老师。老师哪一点跟人不一样?有学问。学问有多大?古语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又云,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吓人吧?没办法,谁叫咱应了老师这个名?有一次我去喝“豆腐汤”,见丧棚前大书“当大事”三字,当就当呗,也没在意。偏偏吃饭时同桌有个人对这几个字认了真,非要弄个明白不可。可没人明白,于是有人出主意:“老师一定知道,咱桌上谁是老师?”我大窘,怕人查根底,装老实不敢吱声。回家一查,原来出自《孟子》:“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为送死,可以当大事。”闹了半天…  相似文献   

20.
鸡兔同笼     
《中学教与学》2006,(7):30-30
吴王令孙武为将后,曾两破强楚.一次战斗下来,孙武下令犒劳将士.送去鸡兔一笼,只知“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试问鸡兔各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