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尧 《辽宁教育》2009,(5):51-52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有效进行的资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包括学生的言语、行为和情绪表现等。这是一种非预期的信息,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内心体验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对此,不少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能巧妙地加以运用,使之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我们应该看到,也有部分教师由于拘泥于预设的文本和对学生本身这一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对这种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出现了偏差,给课堂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相似文献   

2.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自主表达贯穿始终。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写作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也就应运而生。随着作文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单主体”发展到“师生双主体”又转换到“师生交互主体”,主体性作文教学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作文,即作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师是以学生为主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引导力量。教师通过定标、点拨、示范等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小学生一味地进行管教,只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笔者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暗示”与品德课堂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高效的品德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我们的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把握“生成”,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调整教学进程,超越预设目标,实现课堂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曾参加“浙江省2006年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听了来自浙江省各市的12节精品课,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们对于课堂资源的利用。本文就这次听课中的几则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创设情境导语,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捕捉学生课堂顿悟,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7.
浅探新媒介视域下学校德育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介作为一种关系向度的介质,与当前学校学生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为学校新媒介德育工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学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互动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形式。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变得有效呢?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教学实践观的深刻变革,进而对主体间性交往的教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最早是由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问性。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后对于师生问的关系进行了重建,在主体间性视角下更加强调师生间的平等、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这才是主体间性视角下更为合理也更为健康的师生交互关系,在这样的关系的构建下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方面分别谈谈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刘雁秋 《考试周刊》2014,(89):181-181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多元化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受到教育背景、家庭状况等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培养小学生的品德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道德水平是衡量一个文明国家的标准,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中可以看出其综合素质。小学品德课是相对生活化的课程,它给了教师一定的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与社会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如果一味地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只会觉得沉闷乏味。因此,新课改下,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大胆引进生活内容,以生活化教学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筠筠 《成才之路》2013,(29):39-39
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密切关注。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路和方法,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这是由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英语学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促进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已经成为更多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利用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能够更好地让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关注师生互动活动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于初中英语学科改革。本文以强化师生互动,构建高效初中英语课堂为题,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左梦飞 《教师》2014,(13):11-13
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创生的一门课程。它的设置,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加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意义在于:第一,它是课程改革推出的全新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课程史中没有这门课程;第二,它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既突破了分科形态的思想品德课,也重新梳理了原本定位和设计不够清晰的、综合形态的社会课;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互动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形式.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变得有效呢?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综观《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从头翻到尾,呈现的仅仅是若干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课堂上以什么“牵”住学生的视线,如何提高一节课的效率?还有知识目标的落实、情感目标的实现、能力目标的达成、对教科书的合理运用……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在不断地听课、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时,我发现,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要遵循“搭、准、精、趣、情、导、序、实”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18.
谢林燕 《中国德育》2009,(11):42-45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交流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木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成才的过程中,德育教育起到的是在发展方向上的定向作用,一个在道德方面缺失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全面型人才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推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是无比重大的。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成为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20.
正"高效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大胆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加以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