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丰昌 《传媒》1999,(2):39-39
新闻案件逐年上升,固然反映了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闻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这种现象引起了我国民法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法律应当对舆论监督进行倾斜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撰文指出,在新闻  相似文献   

2.
3.
马蔚 《传媒》1999,(1):41-42
"在提国现阶段,新闻批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舆论监督的权利应该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5.
6.
7.
由于目前法律对记者保护的薄弱,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常常会遇到新闻采访权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被某些部门和一些人轻视,导致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屡被侵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发挥自身的舆论监督作用,就面临巨大的压力,如履薄冰。如何在舆论监督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根据笔者多年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进行舆论监督的实践经验来看,记者要端正思想,心中装有法,遵守新闻规律和职业道德,才可有效地保  相似文献   

8.
9.
李勇 《声屏世界》2003,(5):29-30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难以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社会公共政策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揭露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监督具有反应快、影响大、震动大等特点。因此,它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对保障和促进法律的实施有广泛和重要影响。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11.
新闻名誉侵权中"真实性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名誉侵权是新闻侵权最常见的形式,而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要想胜诉,往往要求助于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证明",因此"真实性证明"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诉讼的基本抗辩理由.但对于"真实性证明"问题的认识和司法实践,各国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权利的行使是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明确界定:“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而内容的属实,就在于新闻工作者要能够严谨认真地倾听各方意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兼顾各方利益,同时能从促进问题解决的角度报道、评论,而不是情绪化地炒作。那么舆论监督如何避免名誉侵权呢?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2月30日,江西有关方面……派出大批工作人员,将事故现场铁壁合围,与来自全国几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们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蘑菇大战。其间,1月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吴湘韩在现场被人打倒在地,”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介对腐败的揭露和对不良现象的批评明显增多,新闻舆论监督力度逐步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有人统计,万众瞩目的中央电视台近期的“焦点访谈”栏目舆论监督内容的比例超过50%。广大人民群众由此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与腐败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2月21日至22日,第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学院科研处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合办。经过新闻与传播系在短短一个月的精心筹办,来自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海外,港澳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新闻舆论监督实践第一线的有关媒体代表76人住年终岁末之际冒着大雪参加了会议。会议主办方紧扣时代脉搏,围绕  相似文献   

16.
张哲 《新闻知识》2001,(5):42-42
中央及地方多家媒体曾报道:山西运城地区耗资2亿多元搞假工程欺上瞒下的丑闻,至今已两年有余,造假工程者未被查处,而首次在《人民日报》内参披露事实真相的《山西青年报》记者高勤荣,却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被当地司法机关以受贿、诈骗、介绍卖淫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2年。山西省纪委的有关人员也质问:为什么要写份内参?写内参的动机是什么?谁给提供的线索?读了这篇报道令人震惊,就因为记者给党报反映了问题,揭了一些领导的丑,便遭到如此下场,实在令人痛心。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在践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尊严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7.
臧东娥 《新闻传播》2004,(12):56-57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  相似文献   

18.
19.
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春龙 《新闻界》2004,(4):28-29
新闻媒介要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必须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接近新闻源。然而,社会生活错综复杂,有时为了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尤其是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揭露时,普通的采访方式难以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更容易接触事物的真相,使新闻事件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舆论监督在完善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权力滥用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舆论监督的这种特殊作用,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发生暴力抗拒采访等危及记者人身安全的情况。针对当前新闻记者权益遭受侵害日益严重的现状,笔者就记者在舆论监督中人身权保护的刑事法律适用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