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它的批评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新闻批评借助于新闻媒介及时地表达、组织和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它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于段。手握新闻批评武器的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25日,有关单位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学府年选·2004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召开研讨会,《新京报》翌日发表消息《批评家指责“媒体批评”<学府年选·2004年最佳小说选(点评本)>北大召开研讨会》,在标题中标明“批评家指责‘媒体批评’”,在消息导语中指出“学者更借此指责当下文学批评在媒体批评的绞杀下几近崩盘。”本是一次寻常的文学新书研讨活动,却引发了对“媒体批评”的严厉指责,一些文艺专家学者对“媒体批评”的拒斥态度和焦虑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静 《新闻记者》2003,(5):26-28
媒介批评的历史几乎和媒介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然而,真正常规化、专业化的媒介批评直到20世纪才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闻媒介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同时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媒介批评作为一种专业自律的形式也开始出现。但是,媒介批评在美国遭遇坎坷,毁誉参半,其间体现的矛盾与问题,既有美国特殊的社会与媒介环境的因素,也有新闻业普遍的规律,了解这一历史、反思其间的问题,对于我们不无裨益。美国新闻界的批评“过敏症”在美国,媒介批评的繁荣被视为民主社会的骄傲。《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曾用“千万种声音鲜花般盛开”来形容其兴旺,到…  相似文献   

5.
媒介批评对于规范新闻媒介行为,促进媒介的发展和改革起着重要作用。普通受众是新闻媒介最广大的信息接收群体,他们理应在媒介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普通受众媒介批评实践虽有所发展,但整体却处于弱势地位:普通受众参与媒介批评的数量少,媒介批评质量相对较低,影响力不足等。造成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有媒介双重属性、普通受众自身批评能力较低、批评渠道不畅通等。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性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功能,主要看前者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犯了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作简单化理解的错误。所谓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这里尤指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现象。舆论监督的涵义有“参加”、“影响”、“威慑”、“制衡”和‘’批评”等,其核心是“威慑”和“制衡”。显然,把单纯的“批评”视为…  相似文献   

7.
时评散论     
理性的时评有两种写法的学术批评。一种是“指名道姓” ,有明确清楚的批评对象的 ;一种是把批评对象笼统地罩在所谓的“有的人”、“有的文章”等等虚名之下 ,然后开始发表宏论。前一种写法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功力 ,了解批评对象 ,能够对自己发表的批评负责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允许你来扭曲事实的。后一种写法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可是哪怕批评做得再漂亮 ,总让人读来不过瘾 :这个对象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想敌”呢?是不是批评者自己的莫须有的揣测呢?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概括是不是准确呢?因为…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媒介的重要报道形式之一.我们现在强调舆论监督,实际上是包括批评报道。我们现在感到舆论监督之难,很大一部分也是批评报道之难。  相似文献   

9.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学研究话语的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尽管它没有界定明确的方法和理论体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不断生成和扩展的知识实践,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批评立场、批评对象、批评方法等方面看出它的基本取向,及其与传统美学批评的差异.把握这一取向和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当下语境中文化批评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五、新闻批评的方针和原则1.新闻批评的方针新闻批评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揭露问题、针砭时弊方面,有着特殊的战斗性能。它像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可以惩治腐恶,起到积极的和建设性的作用,如果用得不好,则可能伤害同志,起到消极的和破坏性的作用。因此,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新闻媒介要认真考虑批评的影响和效果,为此,必须确定新闻批评的正确方针,掌握新闻批评的正确  相似文献   

12.
正三、新闻批评的含义、特点及舆论威力新闻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包括公众借助新闻媒介就党和政府的某项政策、决策、某些工作提出咨询、建议和意见,也包括对某一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这些看法、建议和意见可以是批评性的,也可以是非批评性的。但从狭义上讲,新闻舆论监督则主要是指新闻批评。换言之,新闻批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1.新闻批评的含义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消极腐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党和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的情况进行监督。它包含批评报道和相关评论,意见。舆论监督既是党和政府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手段,更是人民群众借助新闻媒介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关于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毛泽东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了不懈探索,其思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监督应该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从“舆论监督应该在党和政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结合点上做文章”的政策精神出发,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执行资源.新闻媒介的积极功能尤为突出地体现在以舆论批评的有效形式,使好的政策得以切实执行,让政策结果尽可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对各级、各类政策执行中的“变通走样”情况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5.
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传媒批评,一是学院批评.在当下,学院批评成为娱乐化的大众所不屑一顾甚至讨厌的东西,它只能在寂寞的象牙塔中沦为圈子里的事情,自言自语,自开自败,对作家、读者和批评本身失去影响力.而传媒批评地位尊贵而显赫,汇聚着超强的人气,能呼风唤雨,能灭人还能造神,对整个文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舆论监督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领导重视,新闻媒介热心,广大群众关注。但是,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介来说又是个难点,无论是批评报道的形式,还是其他报道形式都阻力重重。所以从面上看,舆论监督时有时无,时冷时热,此地有彼地无,不平衡,不经常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黄祖松 《新闻三昧》2001,(10):46-47
何谓“反面文章正面做?”即基本事实是负面的该用批评报道的方式去反映事实而采用了表扬报道的方式。例如,某地社会治安不好,民怨很大。“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报道策略常常是选取个别社会治安好的例子进行报道,企图用好的例子把这一地方的治安导向好的方面,或以此证明该地区社会冶安是好的。“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背后往往有个“负而背景”。如一则报道说:某地某领导调动工作时不带走公物。其背景是什么呢?原来这个地方许多领导调动工作时都带走公物!于是,只要  相似文献   

18.
运用好批评报道这一武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正确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让人“无懈可击”,又常常会变难为不难,稳妥地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新闻媒介因批评报道引发了一些“新闻官司”。因笔者搞过多年的批评报道,一些同仁好友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而且还乐当这样的“被告”,因为“被告”不是败诉的代名词,当上被告,才有为自己的真实而辩解的场合,否则,原告不与你对簿公堂,会在背后“打小报告”,就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印象,如此下去,记者的形象受损不说,新闻媒介的声誉也受影响。话说回来,不怕当“被告”,前提是批评报道要真实、准确。而批评报道要求得真实,在采访中必须努力掌握全、辨、深三个关节栏。所谓“全”,就是要采访到与一件批评报道有关的全部事实。任何一个事物的真实,都是由若干具体事实组  相似文献   

20.
谢静 《新闻记者》2008,(10):59-63
随着新闻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批评内容上,可谓无所不包:从媒介的新闻报道、专栏专题,到新闻采写手段、技巧;从媒介的所有人、管理运作机制,到媒介内容的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