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用课本插图──教《怎样认识物体》(一)的体会陈建华小学自然课本第一册第二课是第一次教儿童用观察的方法学习《怎样认识物体》及初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课文第二部分的4幅插图是引导学生应用第一部分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认识物体并指导学生在用眼、耳、鼻、舌...  相似文献   

2.
我区有几所小学试教了新编《自然》第一册的初稿。我们感到它的作业安排与现行通用教材的作业安排有很大的不同。现行通用教材的作业多是为复习巩固每一课的知识而设计的问答式书面作业,学生只要把书上有关的段落往笔记本上一抄,交给老师就完了。新一册的作业多是为促使儿童课后乐于在生活中经常地去从事的自然研究实践性活动。例如: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并学会了认识“水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3.
“自然”第一册第十课“热胀冷缩”,是继“怎样认识物体”——水和空气之后的又一类实验课,本课前一部分由教师扮演小林进行演示实验,后一部分还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年来,我在自然课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编写的特点,注意改进教法,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去获得结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在钻研了第一册第二课“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后,认为要教好这一课,必须  相似文献   

5.
一、结构单元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教材中以“怎样认识物体”为标题的课文有五篇,其副标题分别是“水”、“空气”、“土壤”、“金属”、“岩石”。它们被分散编排在一、二、四、五等四册之中。我认为,它们在认识的层次上构成了一个大的结构单元。 二、教学重点 “怎样认识物体”的结构单元有着共同的教学重点。这重点就是教学生学会“怎样认识”物体。换句话说,这个大结构单元的教学是自然学科“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物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先接触到的实验学科.新编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义务教育强调能的力培养特点.与原教材相比,实验和实习有所增加.在编写方法上,第一册(上)8个实验和第二册大部分实验都是安排在有关内容的前面,从而更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第一册(下)由于较多的是解剖实验,受教师水平、学生能力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仍然安排在有关内容的后面,但在“看一看”、“想一想”和“动动脑”、“动动手”中动手操作的成份明显增多.笔者根据对本地区10多所先行试教的学校的调查认为实验教学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相似文献   

7.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8.
现行小学自然课本第一册中,关于水的教学内容编排,较好地体现了教学大纲关于“在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培养与发展他们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的要求。 1、关于水的物理性质,课本是用“怎样认识物体”来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首先引导他们用眼、耳、鼻、舌、手,分别感知水的各种属性,再引导他们把感知到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从而比较全面地认  相似文献   

9.
我听了几位教师的《自然》课,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这一组课文时,普遍忽视了这类课文的核心问题——教给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时,只是要学生认识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与牛奶、酒精作了比较,而对认识水的方法——观察法就一语带过。在教学“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等课文时也不向学生谈认识这两类物体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未弄清教学这类课文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 (必修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 ,“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被安排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 .这节课内容是为牛顿第二定律做知识准备 ,实际上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向牛顿第二定律过渡的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 ,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首先要结合实例说明 ,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运动速度 (大小或方向 )的改变 .即物体有了加速度 ,从而把牛顿第一定律关于“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认识上升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说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一单元:水和空气,包括《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水的蒸发和沸腾》、《水蒸气的凝结(一)》、《水蒸气的凝结(二)》、《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七课。复习要点1.认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2.了解什么是蒸发和沸腾,以及蒸发快慢的条件。3.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叫做水的凝结。能区别露和雾。  相似文献   

12.
新编自然第二册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四季现象,是第一册有关认识四季的继续和加深。学生学好这册内容,就对自然界的概貌及自然界物体现象间的联系和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为从第三册开始进一步认识四季和比较深入地研究自然界其它各个方面打下了基础。《自然》课本第二册除了有第一册所具有的特  相似文献   

13.
1 原实验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第一册“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中有一个实验: 小林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别人清楚地看到,他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空气“倒”进第二个杯子里,又从第二个杯子倒回第一个杯子里。你试着想办法做一做。 现作“翻译”如下: 实验目的:将甲杯中的空气“倒”入乙杯中,再倒回甲杯中。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三课《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作业1是一个实验。原题节录如下:“用带漏斗的塞子紧紧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经过本人实验验证,水流进了瓶子里。经过分析和观察,我明白了这是教材编者的疏忽。实验过程中,瓶子里的空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第二册介绍了水的反常膨胀现象,由于没有设计演示实验,学生对此将信将疑,因而,对“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的时候膨胀,在温度降低的时候收缩”这一结论中的“一般”二字认识不深,学习效果较差。如果用下述方法演示,效果十分明显,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相似文献   

17.
一、复习引入。如,教学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教师板书课题后,可引导学生从回忆旧知识中引入新课:“怎样认识物体,我们从一开始学习《自然》,就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从认识水、空气、土壤、金属的过程中,学习了哪些认识物体的方法?“启发学生说出看、摸、闻、尝、实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仍要运用这些方法来认识岩石”,从而引入新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形状相同的涵义在初中几何课本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形状”和“形状相同”。在《几何》第一册引言中写道:在“几何”里,只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而不考虑物体的其它性质。在《几何》第二册相似形的第一节  相似文献   

19.
《水的浮力》是自然第五册的第十四课,这一课是继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册中认识了浮和沉的现象之后,认识水的浮力的又一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水的浮力;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认  相似文献   

20.
自制指南针     
高小地理第一册第二课“大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及初小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四课“指南针”的课文中虽都有指南针插图,但在进行教学时,最好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观察和使用。如果没有现成的指南针,可以自己制作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