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堂四忌     
杜肖瑶 《内蒙古教育》2005,(10):33-33,40
新课程,需要建立新的课堂秩序和新的课堂标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威严的教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其弊端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彻底纠正这个弊端,在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课堂观,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即教师授课时不能太静、太满、太透、太细、太实。  相似文献   

2.
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平时教学中能否有意识的培养,并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教师在学生探索的道路上有意识地运用铺路搭桥、穿针引线、旁敲侧击等策略引导,同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要求学生太规范、太拘束,可以让学生有点“小自由”,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的灵活性、应变的机敏性特点,使其思维能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翱翔。如以下教学“认钟表”一课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3.
教师所说的“很好”、“不错”之类的话,已经不能够完全讨得学生的“欢心”了。这太单调,也太模糊。学生对老师语言上的要求很高,这种高,主要是对语文教师在语言的操纵能力方面的提升。一个不断上进的语文教师,光有“无边”的知识作为后盾,同样会显得力不从心。同一件事,如何组织语言?同一句话,如何说得更富感染力?语文教师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也得从此出发,使自己的语言赏其心、悦其耳。我们试把语文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分为:气氛语言、衔接语言、切入语言、即兴语言、评论语言、情境语言、表情“语言”、动作“语言”。一、气氛…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于无意之中道破了教育弊端的“天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按图纸施工,按计划操作,按流程生产的工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削足适履”的时候,还怨他不够配合、不够驯服,用教师的一句通用口头禅来讲,就是“素质太差”。  相似文献   

5.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精神不太理解,加之受自己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课堂经常出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假象,学生毫无主见地跟着教师设计的去“探索”,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研究的方法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照教师的方法去做,没有体验研究过程的情感与价值,没有创新机会。当然,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怎样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仁们斧正。  相似文献   

6.
袁虎 《四川教育》2008,(1):48-48
现在不少的课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气氛十分活跃,但静心观察,却不难发现这里面有“假打”的成分。部分老师对落实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还停留于表面,“以教师为中心”的意识还是会不自觉地暴露出来。也就是说,讨论归讨论、交流归交流,可学生说完之后,教师仍然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走到自己预设的教案上或心目中的那个“标准答案”上来。于是乎,他们并不太在意学生说些什么、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认知障碍是什么,而是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将学生引入“正轨”。  相似文献   

7.
崔中静 《现代语文》2005,(6):81-81,85
教师走进教室,不可能老是板着面孔,要讲究表情语言。俗话说,“诚于衷而形于外”,“喜怒形于色”。不同的表情会给学生以不同的影响。当教师“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时,学生会心情愉悦;当教师“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时,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假如教师“面色铁青”、“冷若冰霜”,学生便会惊恐、紧张;假如教师“蹙额锁眉”、“思绪万千”,学生就会忧心忡仲,百思不解……由此可见,教师的表情太重要了。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如何把知识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头脑是至关重要的。有的教师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学生的认知水平整齐划一地与自己拉平,把学生的思路完全引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学生的疑问就会越少。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其实,教学既是科学,亦是艺术,在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那种太实、太露、太烦、太琐的不留给他们一点想象余地的教学。“满堂灌”,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效果不佳。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它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  相似文献   

9.
周芳元 《教师博览》2023,(11):43-46
<正>叶澜老师曾说:“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能获得智慧成长……我不赞成简单地提‘教师专业发展’,而是应该提‘教师发展’。教师是一个专业人员,现在人们不太怀疑。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却有所忽视。”  相似文献   

10.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跨进教室直接宣布上课,有意省略“师生问好”这一课堂程序,引发学生的疑问。教师却”平淡”地表示:同学们,我们以往每天上课前都要“师生问好”,如此周而复始,太繁琐了,从今以后就省略了吧。  相似文献   

11.
作教师的,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异口同心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尧!”这位教师和他的学生真是太幽默了。或许,就有人认为这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出来了:课堂热闹,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且“答案正确”。  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12.
一堂课不能太“满”,太“满”了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在上课时灵活地运用“课堂空白”,能有效地避免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所谓“课堂空白”,指的是在一堂课中,老师留给学生思考、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点”。恰如其份地、灵活地运用这些“时间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我接触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课上、课后学生和教师的接触非常密切,可以就各种话题进行谈话。有一次,我跟学生一起玩双杠,学生们认为数学老师还会玩双杠,他们很开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墙”被推倒了,学生可以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碰上不能肯定时,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研究。”师生关系的转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老师就像他们的朋友。教师在和学生交朋友时,可以进行一些情感、态度的培养,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新型教师,所以教师应该…  相似文献   

14.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特定教学程序和策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表征方式。多年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有影响的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将教学的价值定位于知识、技能等方面“硬性目标”的实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色彩太浓,教师恨不得将教材知识“复制”后再“粘贴”到学生头脑中,从进校之日起,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在一种外在压力的作用下,以课堂守纪、作业认真、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题目是知识的再现)成绩优秀为最大满足,分数成了甄别学生优劣的惟一标识,见“分”不见“人”。学生依附于教师而被动地、维持性地学…  相似文献   

15.
课《小猴子下山》,讲小猴子下山一趟由于三心二意,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着手回家。有位教师在学生学完课后“独辟蹊径”地引导学生:“小猴子真是一无所获吗?它能得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猴子会总结经验。后悔当初不应该三心二意。这正是本的教育意义。但教师似乎不太满意,又追问道:“没有其他不同的想法了吗?”于是终于有一  相似文献   

16.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有人曾说,教师的生命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这个论断太精辟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言行,应该是精雕细刻、经得起琢磨推敲的;教师的形象,必须是近乎完美的,或者说是追求完美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很一高的,要求教师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相似文献   

17.
如今,课堂教学一谈及“提问”这一教法,就似乎让人觉得落入俗套,太传统,其实原因并不在“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本身,而是教师的提问太细、太浅、太碎的结果所致。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巧”就要“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创新的快乐,而不是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究提问策略,恰到好处地运用“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一、激活信息重组的提问,疑中求“新”。课堂教…  相似文献   

18.
“环环相扣法”及其实施体会银川九中平廷瑜很多班主任老师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教师工作方法的问题。如果教师事必躬亲,势必太苦太累;如果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积极性,就会收到明显的成效,教师不但可以解放自己,而且可使学生得到...  相似文献   

19.
1.商榷式。这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对作文进行商榷和讨论的评批方式。传统的作文评批,教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式,拿出让学生生畏的说教,用一连串艰涩呆板的判断句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例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语言太啰唆,简直是流水账!“语言太差,根本读不通,你是怎么写的?”“语言平铺直叙,内容空洞无物,没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精品意识”与“达标训练”追求“精品”的作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追求“精品”,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因为“精品”作起点高,与学生的实际作能力有相当差距,必然降低学生对作的兴趣,挫伤他们作的积极性。相当多的学生在教师出“精品”作欲望的驱动下,不太费力地找来了许多作选,或抄袭,或拼凑,久之,形成了十分恶劣的风、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