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少年女子乙组篮球运动员球感的测定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一套系统的评价少年女篮运动员球感好坏的方法,对广东省人所少年体校的85名少年女子乙组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测试,运用系统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影响少年女篮运动员球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以此形成一套能用以评价少年女篮运动员球感的较为直观、简便、实用的定量综合诊断评价测试指标及标准,进而运用模式训练理论和反馈控制理论,加强对运动员的测定与评价,以期为广东省少年女篮运动员球感训练内容的选择与调控及运动员球感方面选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少年女篮运动员掌握基本技术起主导作用的身体素质,以及这些素质之间、素质与技术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探讨,以此研制了一套能用以评价少年女篮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较为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结合模式训练理论与反馈控制理论加强对少年女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定量化训练,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教学实验表明,运用此测定与评价方法进行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应用希思-卡特体型分类测量法和皮褶厚度法,对35名参加2002年优秀少年女篮集训运动员进行体型和身体成分测量.结果显示: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的体型特征为4.20-1.05-3.29,属于外胚性内胚叶型体型;前锋、中锋和后卫的体型特征无明显差异,没有表现出场上位置不同的体型特征;三个位置运动员的体型与全队的体型三联数一致.提示参加2002年优秀少年女篮集训的运动员,体型特征离篮球运动专项的"理想体型"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身体成分体脂百分比较大、瘦体重较小和体型特征的结果一致,表明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女篮是国际篮坛公认的强队之一,保持和发展其优势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抓好青少年阶段三分投手的培养工作.本文采用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对影响我国少年女篮“三分球”远投技术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确定5点投篮、双手胸前传远、全场运传球上篮、罚球和训练年限为少年女篮远投训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13~16岁少年女篮远投水平成绩预测评价表”,为远投技术训练系统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及优秀投手感知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心理实验测量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61名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12项感知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探讨了优秀投手的感知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12项感知觉指标中,前锋比后卫的节奏感要强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锋、后卫均比中锋有较精确的深度视觉,且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后卫较之中锋有更强的稳定性,且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优秀投手与投篮水平有关的感知觉能力并非全部高度发展,存在相互补偿的作用。优秀投手中存在不同感知觉特征的两类群体,一类群体表现为皮肤两点辨别阈占优势,具有高度发达的触觉知觉;另一类为触觉能力相对较弱。提示: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时有必要加强较弱感知觉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心理实验测量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肇庆学院55名不同水平、专业、训练年限和性别的定向运动员其认知水平及6项感知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了解定向运动员感知觉的特征,为定向运动的科学选材、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训练、提高弱项感知觉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武术训练中的心理训练问题,从自信心与意志力的培养、武术技术表象感知觉的培养以及武术运动员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参加2005-2006年冬训的我国65名优秀青年女子篮球队运动员冬训前、后体能的测试和分析,揭示了参加冬训运动员的体能现状与冬训效果。并将其中4项体能测试成绩与2002年相对比,以此了解我国青年女篮的体能变化情况,为青年女篮的体能训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旨在从运动员知觉角度入手,探讨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心理状态的教练行为。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编制教练行为知觉问卷,然后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随机分组,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知觉到的影响他们训练和比赛心理状态的教练行为包括悉心指导、过度责备、宜人言行、反常态度四个维度,而且教练行为知觉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少年运动员意志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沈阳市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特点,并比较业余体校、专业少年运动员和普通少年学生在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对沈阳市70名少年运动员和70名普通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女运动员在坚韧性上显著优于男运动员,在果敢性上不如男运动员;(2)业余与专业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不存在显著差异;(3)少年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的综合水平、自制性、果敢性、独立性等因素上显著优于普通少年学生。结论:少年运动员整体意志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运动实践表明,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其具有的气质是否符合从事专项的特点有着重大的关系。本文采用“内田”表加法测定,探讨我国女篮甲级队运动员气质类型分布规律,为女篮运动员气质类型选材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试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参加2006年夏训的我国25名甲级女篮运动员夏训前后体能与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和技评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参加夏训运动员的体能和基本技术现状,以及成绩变化,以此了解我国甲级女篮的夏训效果,并为甲级女篮以后的夏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设计有计划地对速度知觉、深度知觉、本体感觉、综合性知觉、平衡知觉进行专项知觉能力提高训练,对比分析实验前后不同性别运动员运动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通过运动知觉能力训练,男运动员本体感觉和平衡知觉提高显著,女运动员本体感觉和速度知觉提高显著,实验前男运动员深度知觉和速度知觉好于女运动员,实验后男运动员本体感觉提高幅度大于女运动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应用某些运动生理、生化指标观察少年男篮运动员训练一个月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评定篮球训练对少年男篮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个月的训练促进了少年男篮运动员运动后血乳酸的清除;无氧代谢能力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少年男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有利于少年男篮运动员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对时空知觉和运动知觉加以界定,其次结合篮球运动阐明了运动员有良好的时空知觉和运动知觉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三知觉”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项目运动员运动知觉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非周期性项目运动员的深度知觉、空间记忆知觉、方位知觉能力要强于周期性项目运动员,而周期性项目运动员在速度知觉能力方面要强于非周期性项目运动员。(2)周期性项目与非周期性项目男运动员的深度知觉、空间记忆知觉、方位知觉、速度知觉能力要明显强于周期性项目与非周期性项目女运动员。(3)非周期性项目男运动员与周期性项目男运动员知觉能力实验结果同结论(1)。(4)非周期性项目女运动员与周期性项目女运动员在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能力方面前者强于后者,后者的速度知觉强于前者,而空间记忆知觉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结合篮球教学和篮球比赛的实际,以及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防守训练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少年篮球运动员防守训练的九条原则,目的是为广大的少年篮球运动员教练员进行防守训练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我国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12项感知觉指标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访谈、心理实验测量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61名三个级别篮球运动员的12项感知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反应时、时空判断、节奏感、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深度视觉、手指握力准确度、内在感知觉7项指标三者之间相互无显著性差异;简单反应时和训练水平有关,水平越高简单反应时越快;综合反应时测值表明:高水平运动员反应较差,这和通常大家所想不一致,是新发现.提示: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今后在训练时应注意加强较弱感知觉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心理潜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对全国13个省市476名赛艇运动员的专项知觉运动技能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赛艇运动员的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总体水平较好,其中自身体能状态知觉运动技能水平最高,艇音知觉运动技能水平最低;男性运动员的艇平衡知觉运动技能和划桨动作状态、桨力状态知觉运动技能高于女性;大学及以上学历运动员、健将级运动员的专项知觉技能普遍优于其他学历水平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对篮球运动员球感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篮球运动历的”球感’在少儿时期的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篮球运动员“球感”的理论分析,探讨其心理学、生理学机制及与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关系,明确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球感”的训练及科学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