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王琴 《生活教育》2012,(7):72-73
德育过程知行统一的原则告诉我们,少年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课外德育活动——现实生活的体验。生活体验活动可以加深学生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使优良品德巩固和稳定下来。但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说教、灌输多,忽视学生的感受;品德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课上讲得头头是道,课下实践等于零,更谈不上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思想品德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修正才能形成。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要理解、感受生活,更要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学生的生活,利用教材并创设情境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判断道德两难问题,使他们不断提高道德认知,从而获得道德体验,提升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生活的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素材,恰当地呈现素材,同时,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这些素材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要让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人、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新的生活。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时效性、有针对性。1将学生的生活实践引进课堂教学中教材主要不是作为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可利用的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和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实际生活中,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正是在长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生活经历和经验是实施品德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善于利用这一点.注重引领学生融人生活,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做到课内与课外巧妙结合.关注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和丰富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8.
钟贺琳 《课外阅读》2011,(10):55-5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们都在积极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的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讲得如何,教学的完成情况,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学生领悟道理的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怎样通过教师的教,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更紧密,教学更有实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有效学习、参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和各种条件。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道德认识的提高,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9.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千方百计创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杨泽源 《教师》2016,(4):78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考虑低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以图画、照片和较少的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教材内容。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有备图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让这些精彩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合理利用教材插图。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每个活动主题前设计单元导图,由优美鲜明  相似文献   

11.
张娜 《中国教师》2014,(3):81-8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这让课程内容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所以,品社课程要想贴近儿童的生活,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品德形成、能力提高的载体,有赖于教师准确地理解教材,有效地整合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发教材、创造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特点,提高课堂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学生的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王桂泉 《教师》2012,(3):59-59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在新课程环境下,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课程改革的真正归宿。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材料,使品德课堂中焕发出丰盈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李爱琴 《江西教育》2004,(22):20-21
针对当前思想品德课中重说教明理,轻生活实践的现状,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品德的生长点,也是品德的唯一基础,离开了生活的基础,道德品质将走向虚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科书为切入点,直面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5.
品德教材(包括《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需要教师确立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而这其实就是教师优化教材的过程。优化教材,应以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情可抒。而所谓道德实践,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社会活动。道德实践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学生的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道德品质。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的本领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为主,…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能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将生动的品德认知行为与反映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就能扩大学生的品德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品德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内容,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的有效资源补充到课堂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材本土化,最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生活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现象,让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付桂珍 《考试周刊》2014,(37):135-135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融社会生活和德育教育于一体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感知道德,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增强教学设计的生活化,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促使他们提高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起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实现了从文本“偏重道德认知目标”到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的转变,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同一的话题中往往会体现多重目标要求的综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