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主体间性教育实践的角度,研究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控制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良好的主体间性(交互关系)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的意义.指出主体间性教育不会自动生成,即使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中,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和能动性,给“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供机会和营造气氛.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和被教育者的整体情况,本文着重论述主体间性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否会影响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和主体间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特殊性。以及在主体间性观照下,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影响人的最大限度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3.
4.
课堂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必须将活动的对象纳入主体间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主体同性理论是教学理念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课堂中师生和谐相共处,共同推进教学任务的有效保障.从主体间性的定义和内涵着眼,研究在课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的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最终就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模式重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理论是当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对人文社会科学及人们实际生活的众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要求从实际生活出发,强调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这是对传统主客二分式教学方式的一种超越。在学生德性培养的过程中,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应该并且也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主体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想原则是第一人称的,与一个“我”分不开的,那么,对于人的思想如何能以“我们”的方式被理解,“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主体”,“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如何对我成为有效的事实?”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胡塞尔提出了intersubjecfivity一词,译为“主体间性”。在我看来,胡塞尔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兴趣”所在是“主观间性”。我们要对人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作出科学研究,就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对人类存在的制约作用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哲学主体间性研究给我国当前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但主体间性在外语教育方面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关注知识和技能,对课堂教学的生命个体的价值取向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分析主体间性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RICH教学案例,探讨RICH教学模式是如何建构主体间性并使之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师生共享生命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主体间性是和主体性密切相关且本质不同的概念,是新近被引入到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翻译研究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命题上存在的分歧,本文对涉及这一问题的相关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语篇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界的重视。文章简要介绍了语篇分析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开创性地将主体间性融入语篇分析之中,研究了语篇分析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提出在语篇分析过程中建立语篇构建主体和语篇分析主体间的主体间性,并论述了如何在主体间性指导下提升语篇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顺利进行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表现在:目标理想化,价值的工具化,方法过于呆板,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多层次目标;坚持人文关怀,促进主体间的感情交融;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强调认知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不单纯强调单一主体.强调主体间是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情境体验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是共同参与教学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设备共同参与的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这也是情境体验教学理念的精髓所在.通过主体间性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情境体验教学中的比较研究,阐释主体间性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情境体验教学中的互通性与共性,从而证明主体间性理论对情境体验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哲学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构成具有必要性,体育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发挥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合力,主体间性为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和机制,要真正融合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多元现实主体,还须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和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现存环境来思构整合路径,使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在理论与现实的契合之间实现融合,以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合力来促进体育课程实施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馆员与读者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前图书馆界关于馆员与读者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馆员与读者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馆员与读者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引导和教育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一门课程。现今,由于传统的单子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然而,主体间性理论为其提供新的视角。在这里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根据主体间性理论采取的相应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文类”是文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比较典型地而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是两种传统文类史观:一是文类代嬗观,二是文类等级观.主体间性要求我们关注主体间的交互对话,可以形成对传统文类史观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具备东西方双重的文化身份,包蕴了复杂的主体间性。在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上,赛珍珠考虑到东西方的独特性,以不同的视角变化地看待东西方文化,她试图打破西方社会以自我为核心的狭隘主义,从主体间性的维度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观照。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主体间性对于翻译的质量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包含了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体现翻译的主体间性是现代翻译的重--求,也是翻译达到信达雅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通道。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就多年的翻译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将主体间性体现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广大有意进行翻译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理论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在感恩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博弈困境,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四个方面阐释感恩教育主体间性变化的思维转向;根据转向要求,从思想、内容、形式和师资四个方面阐述了感恩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习公共英语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以师生主体间性为基础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法,目的在于探索出适合教育硕士学习规律、水平和特点的有效教学途径,使教师与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受益,达到乐教、乐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