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篮球运动的攻守对立统一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篮球运动进攻和防守发展及演变过程,分析了篮球运动的攻防技战术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篮球运动进攻与防守的辩证关系、攻守对抗的特点及把握篮球运动攻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篮球运动进攻与防守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攻守对立统一;篮球运动攻守对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攻守转化频繁、准误对抗、攻守平衡的动态性方面.  相似文献   

2.
高治  刘飞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27-528
通过对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含义和理解,分析了进攻与防守所具有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阐述了制约与反制约的含义,并对进攻与防守的训练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篮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离不开辨证的思维。我们应当运用唯物的、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对篮球运动中攻与守等诸多矛盾进行分析,把握篮球运动规律、掌握训练与比赛的主动权,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并减少实践活动中的失误。进攻与防守篮球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在攻与守的交替中进行的。攻与守,是篮球运动中居首要位置、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其他一切矛盾都围绕它而展开。进攻技战术针对防守,防守技战术则针对进攻,它们相辅相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其效应表现为:一、进攻的奏  相似文献   

4.
纵观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境地。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进攻中运用假动作迷惑对方,调动对方,来寻找瞬间的战机,这既增加了观赏性,也丰富了进攻技术运用的手段,所以人们习惯的把假动作作为进攻所特有的技术。而在篮球运动中,攻与守的对立统一是不可改变的规律,即篮球运动攻与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因此在比赛中防守的一方也要采取各种防守方法与手段来达到防守目的,从而取得防守上的成功。有时我们也看到运动员利用假动作来设下陷阱,诈骗对手,通过“斗智”争取场上的主动。能…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篮球运动的形式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篮球运动中的进攻和防守关系,是一对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离异,它们的矛盾关系是统一中的对立,对立中的统一。由于它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推动着篮球运动的  相似文献   

6.
篮球比赛取胜的关键靠防守朱昌荣篮球运动是由进攻和防守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篮球运动.而进攻和防守又是相辅相成的,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比赛的失败,尤其是忽视了防守,不但导致比赛的失败,而且进攻技术、战术也得不到提高.因为高难度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篮球运动的防守和进攻相比,防守的发展更快更突出。国内外专家都认为: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是防守,应该把防守放在比进攻更为重要的位置,想赢球抓防守。这些警句,概括了当今篮球运动发展的特征。防守也是以小打大的重要武器,尤其是女队,加强身休素质训练,注重提高防守能力,更具有实践意义。几年来,本人在  相似文献   

8.
篮球运动中防守和进攻是对立和统一,促使篮球运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防守是篮球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防守可以抑制对手得分,并为本队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个人防守包括防守对手和抢、打、断球。防守对手是由脚步动作、选择位置、保持正确距离和防守姿势、挥摆手臂以及封阻、堵截投篮、突破和传球等动作组成。有效的抢、打、断球则是建立在准确的判断、快速的移动以及合理的运用手部动作的基础上和同伴密切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贯穿于篮球运动全过程的进攻与防守这对基本矛盾,互相制约、互相对抗,从而推动着篮球运动不断向前发展。进攻技、战术的提高,迫使防守与之相适应,防守技、战术的提高,又对进攻提出新的要求。综观篮球运动发展史,无不是在攻守对抗中前进,在攻守矛盾中发展。就战术而言,近三十年来,进攻战术经历了8字、换位、移动进攻几个  相似文献   

10.
一、选题依据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战术都在不断地提高。篮球运动的对抗性也是越来越强。防守被教练员、运动员更加重视,进攻要在严密的防守情况下发动、进行、结束,现在防守队员大都采用积极性防守,迫使进攻队员按照防守队员的意图去行动,然后进行夹击、阻截在局部地区形成以多防少的局面,这时只有灵活采用二、三人配合,才能由被  相似文献   

11.
世界高水平足球队个人防守行为与局部防守战术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球比赛中的防守是具有系统性的。在整个防守战术体系中,个人防守行为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局部防守战术既是整体防守战术的基础,又是个人防守战术的组合,是连接个人防守战术和整体防守战术的纽带和桥梁。本文依据事物的系统性原理,对第十七届世界杯比赛中世界高水平球队个人防守行为和局部防守战术的组织形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试图为今后中国足球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女大学生开展防身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女大学生防身能力普遍较差,在高校有开展女大学生防身教育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高校具备开展女大学生防身课程条件,开展防身教育具备可行性;防身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防身策略、防身技能及防身心理等因素,高校开展女大学生防身教育应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教育方式,以最大限度搞好女大学生防身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主要通过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对2019年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前四强快攻防守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1)中国队在快攻发动阶段的防守次数与防守率均显著高于前四强,但在防守成功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2)中国队在快攻推进阶段的防守次数、防守成功次数方面显著低于前四强,在防守率、防守成功率方面非常显著地低于前四强;3)中国队在快攻结束阶段的防守率显著低于前四强,但防守成功率并无显著差异。建议:1)中国队需放弃快攻发动阶段效率不高的防守;2)中国队需提高快攻推进阶段的防守率、防守成功率;3)中国队需提高快攻结束阶段的防守率。  相似文献   

14.
第29届奥运会拳击决赛中运动员防守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29届奥运会拳击决赛中运动员的防守技术进行对比和分析显示,双方运动员使用格挡、后撤步、躲闪、后仰防守技术次数较多;防守反击型运动员与主动进攻型对手比赛时应较多使用后仰、后撤步防守技术并在反击后使用格挡、闪躲防守技术;防守反击型运动员与防守反击型对手比赛时应较多使用后撤步或躲闪进行防守,并在躲闪时迎击对手,进而使用格挡防守来防御时手的反击;主动反击型运动员在与防守反击型对手比赛时应较多使用格挡防守技术或在躲闪的同时进行迎击,并注重后仰、后撤步相结合;与主动进攻型对手比赛时应较多使用格挡防守技术,并在躲闪、后仰、后撤步防守后迎击对手.  相似文献   

15.
现代篮球比赛攻守对抗日趋激烈,防守已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通过从篮球个人防守技术的脚步、距离、姿势等技术和更深层次的防守意识、视野等方面对如何培养篮球运动员的防守技术和防守意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赛会制规则下中超联赛参赛球队攻防综合实力,并对队伍实力分布进行合理的档位划分,为评价赛会制下中超球队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TOPSIS法、秩和比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20赛季中超联赛参赛队伍攻防技术指标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在进攻方面北京国安、广州恒大的进攻>0.6978,进攻实力较强。在防守方面上海上港、江苏苏宁的防守>0.6121,防守实力较强。2)在进攻指标上,进球数、控球率、关键传球、禁区内进球4项指标在不同档次球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防守指标上,抢断、失球2项指标在不同档次球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根据攻防RSR值可将16支球队分为5个档次。江苏苏宁、广州恒大、北京国安、上海上港攻防RSR>0.7273,属于A档球队;天津泰达、青岛黄海攻防RSR<0.2906,属于E档球队。结论中超联赛强队与弱队在进攻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部分防守指标上差异不明显。特殊赛制对本赛季中超参赛队伍排名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录像观察统计、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和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前八名球队在小组赛和淘汰赛中球队的防守技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两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前八名球队的防守技术特征的演变,进一步阐释了当前欧洲足球强队在追求进攻技术的同时,更注重防守技术的提高,从而揭示出欧洲高水平足球队防守技术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男子篮球队防守技战术剖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统计方法,剖析了中国男子篮球队防守技战术。结果发现,中国男篮在防守战术的数量及变化,个人防守能力、全队配合的整体性,后场篮板的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更新理念、改革竞赛与训练体制、引进外籍教练员、增加外围队员上场人数及时间、聘请外籍裁判员、支持中国球员加盟国外俱乐部、更新训练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CBA2006-2007赛季总决赛八一.宏远两队全部5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研究表明:八一队赢球主要靠的是整体打法,战术运用灵活,攻守兼备、内外结合,特别是内线有明显优势;宏远队快速灵活,身体条件好,但攻击力量不均衡、罚球命中率不高,外线攻防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