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     
模糊数学与新闻报道庄凯勋在《模糊数学与新闻报道》一文中提出:数学与新闻学能否合流而产生一门新的交叉科学呢? 模糊概念的运用,是新闻报道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传统新闻学要求导语中交待清楚五个W,但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五个W往往被模糊概念所代替,如“最近、近日、近来、近年来”等等,而报道本身也没有因此而丧失新闻价值。有趣的是,传统新闻学对模糊概念在表达人物或交待消息来源方面的应用,如“有关方面人士、权威人士”等,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这同它对时间的刻意苛求相矛盾。  相似文献   

2.
兀立 《新闻三昧》2006,(3):17-17
新闻报道基本事实应交待清楚,否则读者看了会觉一头雾水。比如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头版报道“渝怀铁路正式通车”,并登了一幅喜气洋洋的彩照,但彩照旁的文字说明中,在写到这列火车从“重庆”开出,终点的“怀”是何处,却不作任何交待,以致读者对这条“渝怀铁路”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后来看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才知此“怀”,即湖南的“怀化”。其实人民日报也是用的新华社发的照片与文字说明,关键是人民日报保留原来文字说明中的一句“这条铁路西起重庆,东到湖南怀化”,然后再述其他事实。这样交待,读者看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编辑…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基本事实应交待清楚,否则读者看了会觉一头雾水。比如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头版报道“渝怀铁路正式通车”,并登了一幅喜气洋洋的彩照,但彩照旁的文字说明中,在写到这列火车从“重庆”开出,终点的“怀”是何处,却不作任何交待,以致读者对这条“渝怀铁路”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后来看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才知此“怀”,即湖南的“怀化”。其实人民日报也是用的新华社发的照片与文字说明,关键是人民日报保留原来文字说明中的一句“这条铁路西起重庆,东到湖南怀化”,然后再述其他事实。这样交待,读者看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编辑…  相似文献   

4.
同情谈不上,尊重更是奢侈品坐在一位戴着白口罩的医生对面,我如实交待着自己的“罪过”——行房时没采取避孕措施。“上次来月经是什么时候?”“3月4号。”她抬起头瞟了我一眼,“去验个尿。”随后  相似文献   

5.
叙述     
一、叙述的作用 叙述,在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在小说播讲中,充分体现了“讲”的意义。 我们首先对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加以明确。 第一,交待环境、介绍人物。 在小说中,作者为了使读者能对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般要通过叙述来交待,使读者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增加读者对故事真实性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你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感到诧异:新闻怎能与“吃喝”联在一起呢?笔者细心观察到,新闻与“吃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有时可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呢! 一个记者下乡采访,住下后虽一再给乡干部交待:“咱们一起吃,别另做了。”临到吃饭时,端出的饭菜却是两样。他思忖再三,最后心一横:“吃!”到写稿时,似有一个幽灵常在耳边叮咛:“如此盛情招待,稿子发不出怎么交待!”热情好客是一种传统美德,笔者决不是对主人盛情的指责,且别说在今天,就是在那粮票重于钞票的经济困难时期,作主人的如果不招待好客人,心里也是很过意不去的。记者所以感到不好交待,只不过是在盛情之下有一种不安心理的反应而己。笔者看到另一种  相似文献   

7.
时间,乃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首要因素。一篇稿件,如果时间模糊,或无时间之必要交待,就如同发臭的食物,谁看了,都会皱起眉头而不愿再看第二眼。 同样,用“最近”、“近日”和“不久前”打马虎眼的新闻作品,无论事实准确与否,读者无疑会把它看成“伪劣产品”或“冒牌产品”,聪明的读者,是不会以此上当的。所以,聪  相似文献   

8.
“王庆同志匆匆走了!”——远在美国华盛顿访问的我,看到这条短信一下子惊呆了,不敢相信它是事实。朱秘书看到我木讷的反应,沉重地告诉我:“瞬时间的同类信息已有七条向您报告此事!”这时,我才意识到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了。随后回国,即向省里、署里交待了几条:第一,认真调查事故  相似文献   

9.
为“新闻来源”保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鸿文 《新闻界》2001,(4):26-28
为“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材料的采访对象保密。在许多情况下,记者的报道要透露新闻来源,交待新闻根据。可是,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某种原因,记者的报道又不能透露新闻来源和交待新闻根据。所谓不透露不交待,一般是指不透露不交待采访对象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职务等。据说当年《华盛顿邮报》两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为弄清一团乱麻似的水门事件,对向他们秘密提供消息的人士,承诺不向外透露,并在他们写的报道中采取了匿名的办法。这种措施对防止采访对象遭打击报复起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平时,我在请老通讯页改稿时,他们常常说到“新闻由头”如何如何,请问,什么是新闻由头,怎样运用新闻由头? 甘肃武都 何灿 何灿同志: “新闻由头”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行话,规范用语应称为“新闻根据”,意即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也就是指某一人物或事物之所以成为新闻的缘由、依据和引子,新闻由头绝大多数在导语中就交待明了,也有的是在第二段的主体部分或背景材料中交待。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例如,《非候选人的农民企业家王周龙当选镇长》这篇消息的导语这样写:1月15日上午,德阳市市中区八角井镇人代会上等额选举镇长爆出新闻。原提名的一名候选人落选。而并非候选  相似文献   

11.
本来老兵退伍的工作很难做,然而这位连长却深入班排,将老兵的思想工作做到了心坎上,这对部队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然而读者很关心的问题——这位连长为什么住进这个班?连长住进班里后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文章却交待得不清楚、不详细,只是用一两句话一带而过,或只有人物几句毫无特色的简单对话;只有人的影子,没有人的灵魂,只有一般性的标语口号,没有个性化的语言特色。三、还有几个问题应向读者交待清楚:一是“我”在对待“去与留”的问题上持怎样一种态度?二是“因为前天刚闹了半天情绪”,为什么闹情绪,产…  相似文献   

12.
细节,对于新闻报道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重大报道还是一般报道,都必须交待清楚新闻事实的基本轮廓,使读者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体现出基本思想,这就是常说的“骨架”。没有骨架,一篇新闻作品就支撑不起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以来.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最近”、“近日”、“前不久”等字眼充斥耳目.笔者曾翻阅一份报纸,前后共有六篇稿以“最近”、“近日”交待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以来,阅读报刊,收听新闻,“最近”、“近日”、“前不久”等字眼充斥耳目。笔者曾翻阅到一份报纸,前后共有六篇稿以“最近”、“近日”交待时间。 有位通讯员曾告诉笔者,一个月前寄往某报一稿,今方见报,借来报纸一阅,但见,最近,某某路拾万元巨款千里寻失主的事迹,在某地传为佳  相似文献   

15.
日前,笔者浏览到某报刊的一篇案例通讯,文中对犯罪嫌疑人如何犯罪预备、如何对少女施 暴、如何毁尸火速、如何伪造现场、如何编造谎言逃脱公安侦查人员的侦查询问,等等,写得洋洋洒洒、淋漓尽致。这类案例报道简直成了违法犯罪分子的“教科书”,读后实在令人担心和忧虑。 笔者从事刑侦工作多年,参与了多次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审理。破案后,常有犯罪嫌疑人交待其“高明”的犯罪手段和伎俩时,竟然大言 不惭道:“我是从报刊上典型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学习的经验”。案犯如此交待,在场的刑警无不震惊、哑然。 诚然,刑事犯罪是一种复…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口播评论来说。播音员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而产生了强烈的播讲愿望后,“要我播”就会转变为“我要播”。这样,播音员的创作是主观能动的,感情是饱满的,使所播的“理”像炮弹一样从口中喷发而出,有人称它为“进攻性创作”。这种“进攻性创作”使评论播音形成了强烈的节奏,使评论作品感情强烈,成为情理交融的结合体。如播一般部署任务、交待方法的重要评论,节奏较凝重、舒缓,所展现出来的感情是严肃的,庆祝某项工作取得成绩或某个会议的召开、闭幕的评论,节奏较为明朗、高亢,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是热烈、欢快的,所表达出来的“理”是鼓劲、向上的。  相似文献   

17.
电子新闻导语同报纸新闻导语有很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对五个W和一个H这六个新闻要素的安排上。电子新闻导语绝不是“谁?——什么?——哪?——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这样的传统的报纸新闻导语模式,通常只是交待这些要素中的两个或三个。要写好电子新闻导语;必须把握它自身的特点。提供信息电子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的一个信号,所以在导语中不必提供全部细节。撰写导语的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一年我们收到不少政治工作方面的稿件,由于各种原因被我们“卡”了下来。我想对此类稿件作一些分析,既是业务研究,也是给有关作一个“交待”。不一定准确、正确,交流交流自己的看法吧!  相似文献   

19.
在记者云集的采访活动中,照样能抓出“大鱼”来,但关键一点是看你怎么个抓法。大前年7月7日至11日,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与甘肃省科委在兰州联合召开“洒勒山及巴谢河流域滑坡科研成果鉴定会”,邀请了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我作为甘肃地质报的记者,也参加了会议。在这记者云集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要抓出一条“大鱼”来,还真有点棘手呢。是报道鉴定会情况,向读者交待滑坡成因?是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5)
报纸上的摄影报道,由当初主要用来美化版面、给文字报道作陪衬,发展为能独当一面传播新闻的载体,其间经历了质的演进。这一演进,必将促其成为被公认的与文字报道并存的独立报道形式。 笔者给其取名为摄影报道,是因为它具备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其画面、标题、说明词大都交待了“5个W”,有时也涉及到“1个H”。详细的报道,还有新闻来源与背景材料的提供。《大众日报》就有典型的一例。其2000年8月4日的一幅摄影图片中提供了人物与新闻事实:一位老者用手戏水,内心的欣喜在表情中充分外化;说明词明确了新闻事件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