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每一位导师都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使命,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学生引路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由之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制度支撑。文章首先界定“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核心概念,然后指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个人发展、学术资源、专业网络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具有重要帮助,最后探讨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模范引领”。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建筑学院研究生刘晓华,本科期间就曾获得特等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已有2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4本,获得授权的专利4项,并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她读研期间曾先后担任建筑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作助理、校研究生团委实践部部长、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服务团团长,获得过夏安世教授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东芝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清华大学“十优研究生”称号,并两次提名“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这样一位学术成果突出、社会工作出色的刘晓华会是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以“科学研究的诚信——研究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石”课程为载体,开展了“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案例分析大赛、“诚信、勤俭、廉洁”创意设计大赛等“科研诚信建设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现刊登两位同学对学术诚信问题发表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技术”基于植物保护,着重介绍了与植物保护相关的生物技术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开展双语教学,在增强研究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内最新成果、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植物保护研究技术”双语教学课程实践,通过教学改革,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调查发现,教师榜样作用、正向学术激励、早期参与科研、向内探寻设想、教授研究工具、人际互动体验、多种研究方法等七个维度的培养环境与研究生研究兴趣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国“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与美国高校相比,在教师榜样作用、正向学术激励、向内探寻设想等方面有很大差距。两类高校在教授研究工具方面也存在忽视学生研究水平的问题。分析了上述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情商”疑     
一 申城吹动“情商”风,这是我在去年的最后两个月里感受到的。 先是看见一家小学的黑板上写着EQ(“情商”的英语缩写);后有一位副教授向我要“情商”的资料;再是和一组研究生讨论问题,他们也提到“情商”,其中的一人实际上是在委婉地反驳我;还有一位教授对我  相似文献   

7.
杨德广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教书育人的良师。介绍了杨教授的研究生培养之道,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可以概括为四点:以“勤”为师,以“真”为师,以“实”为师,以“爱”为师。杨德广教授从教50年来逐步形成的“杨氏风格”人才理念,既是他广阔、智慧人生的体现,也是永远值得高校师生自我鞭策的动力和效仿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1984年初,两位苏丹留学生——艾布白克尔和巴黑特,在大学本科毕业回国工作了两年后又回到自己的母校——上海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他们分别在著名外科学专家吴肇光教授和妇产科学专家张惜阴教授的指导下,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代外国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冬去春来,几度春秋。五年来,上海医科大学为他们的成长作了怎样的探索和尝试?两位留学生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何?在此我们向大家作一真实的报告。为了过好汉语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 事业与家庭--如何处理好女研究生特别是女博士生的 情感问题? 针对日益严峻的研究生就业问题,导师应扮演怎样的角 色? 在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增进学术道德方面,教授和研 究生如何互动? 教授社团与研究生社团之间如何合作与互动? 这些同学寝室卧谈会的热点话题、教师朝思暮想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结合我校特点走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本文提出一些见解,供教育界同仁探讨。 “名师出高徒”这句话道出了导师的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导师的学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学术界同样有“朝圣”现象,学术泰斗和大师们的光环必然吸引一批学术精英,  相似文献   

11.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基于“123456”准则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做法。具体来说,“1位转变”即实现研究生的角色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的转变;“2分培养”即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分层培养;“3方联动”即以研究生院为纽带的政府、社会和大学的联动;“4跨选课”即实施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层次选课制度;“5目并举”即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堂教学、搭建发展平台、强化团队指导、完善过程管理;“6手齐抓”即信息化建设、精品文献库开发、精品案例库开发、教学大纲制定、严格课程考核、落实完全学分制。  相似文献   

12.
五月下旬,我院中文系趁北京大学王瑶教授、华东师大钱谷融教授到天津参加鲁迅学术讨论会之机,邀请他们分别到校作学术报告。王瑶教授报告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如何受外国文学影响的问题,从题材、手法、细节、形式等方面分别作了介绍,同时也分析了新文学如何继承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研究生中造就良好的学术氛围。华南理工大学于1988年为研究生设立了“优秀研究生奖”、“研究生学术奖”,以及“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并每年开展一次评奖活动。两年多来,已有40人次研究生获得了奖励。获奖者都是品学兼优的研究生,他们有的已申请了专利,有的获得过国际、国家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有的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会议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还有一人曾  相似文献   

14.
同居者     
像许多哲学系的学生一样,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迷上了马基雅维利。他用一个通宵读完了《君主论》。紧接着,又在两个月之内将那本书重读了两遍。他拜访了他的大学里两位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有名的教授。两位教授都瞧不起对方。其中一位教授在他面前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连外语都不懂”。而另一位教授在他面前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除了外语以外什么都不懂”。他们都怀疑对方作为马基雅维利研究者的“合法性”。可是,两位教授都肯定了马基雅维利的深邃以及这深邃对人类思想史的贡献。他们都向他推荐了那三种马基雅维利的传记。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学术论坛回归学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是研究生生活的灵魂。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研究学术、探讨学术的论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是论坛的基石。现在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却遮蔽了许多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学术的亵渎与忽视。“回归学术”是研究生学术论坛理性的回归,是象牙塔最深情的呼唤。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海门市第四届“弘謇杯”名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东洲小学,我们看到了这样三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两位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祝禧,一位大学教授——陈国安,同上《桂花雨》。基于散文这种文体,他们分别是如何诠释这篇课文的?他们的课堂是如何带着学生学会阅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王荣生教授又做了怎样的精彩点评?请关注本期“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17.
学术素养是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育,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而在研究生成长、成才和学术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师是直接责任人,导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清华大学某一知名教授学术团队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理念、措施和学术素养培育的16字法则,以期对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新形势下使研究生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探索目标。清华大学在探索研究生德育过程中 ,尝试选拔优秀研究生干部担任德育工作助理 (简称“助理”) ,走出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一、设立助理的起因及过程清华大学在校研究生人数多 ,年龄差异大 ,从2 0岁出头到 40多岁 ;生活经历大不相同 ,有的担任过党政职务 ,还有的从事个体或在外企打工。不同的工作、生活经历 ,使他们的价值趋向多元化 ,在如何“做人”上存在差异。多年来 ,清华大学一直实行由教师兼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的“双肩挑”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内外科研学术不端行为不断曝光,为维护学校声誉和学术共同体的社会荣誉,国内多所高校近年来针对研究生群体开设了“研究生科研素养与学术规范”及类似课程,旨在研究生学术生涯开始之初便进行正确引导,让其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形成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意识。此类课程天然具有课程思政属性,如何发掘其思政特色对实现其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从培育科学家精神和树立正确科研观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学术内卷是群体内部出现的一种“论文数量虚假繁荣而无实际创新”的怪象。以“内卷化理论”审视研究生学术内卷具体化表征发现,论文发表成为毕业答辩、授位衡量“门槛”;科研成果作为读博深造、就业考核“筹码”;学术成果视为学科评估的“附加值”;学术资本积累变成评优、获奖的“硬通货”。研究生学术内卷产生机理主要归结于“破唯”评价标准的模糊认知;高校内评价主体“权力转让”;社会外部“僧多粥少”遴选机制;学位点“量化指标”的评价体系问题。为了抑制研究生陷入学术内卷怪圈,需要重构内部多元评价机制,挥舞好高校科研评价“指挥棒”;正视“第三方”评价人,强化导师培养的主体责任与意识;倡导人才培养多元分流,疏通研究生职业规划“分岔口”;淡化“数字化”发表倾向,塑造研究生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