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学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如下做法:  相似文献   

2.
刘蠡寒 《教书育人》2007,(12):28-30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旬”“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中小学中九个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4.
情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本理念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对“独特感受”的“珍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学生的“独特感受”很容易被教师机械的教学搞得“整齐划一”;二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是充满灵性的,不多见的,甚而可能是一闪即逝,要善于捕捉这可贵的瞬间。  相似文献   

5.
张娟 《新疆教育》2012,(17):56-57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到要让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地朗读,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快乐阅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犤教学片断犦在学生初步了解长城的伟大表现在“气魄雄伟”“建筑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这几方面后:师: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课文是从三方面来说明的,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刚才同学们阅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老师也阅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长城气…  相似文献   

7.
教师,作为学生进入书面阅读世界的导游,面对的是六七岁的蒙童,该如何把握好低年级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并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10条要求,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与习惯,主要是喜爱阅读、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二是学习基本的读书技能,主要是朗读、默读;三是应有起码的读书方法,包括借助图画读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中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  相似文献   

8.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10项总目标中,有7项目标是针对阅读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涵盖了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重视三个维度目标的相互渗透、互为载体,注重整合,注重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激发阅读兴趣,打下自主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1~2年级)对阅读兴趣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相似文献   

9.
黄新 《中学文科》2006,(10):4-14
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评价要求:“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同时也有自己对生活和学习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具体表现就是情感和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训练学生对文章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1.
“胸无点墨神难聚,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不是外部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升华。《新课标》对阅读作了新的阐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强调情感态度在阅读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情感态度,致力于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把学生引领进阅读世界的大门。一、“悦读”始于选 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情趣、人格的活动。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让他们深入理解读物内容,才能受到读物的感染。可开展一系列荐书活动,如教师、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各自感兴趣的书;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好文章和书籍。  相似文献   

15.
积极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尤其是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思维,能有效提高阅读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新课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一、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首先,在学生阅读之前不宜布置诸如“读后感”之类的作业,应让学生无负担地、轻松地阅读,去充分感受一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相异的性格,在选择书籍的兴趣爱好上自然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喜欢读散文,有的喜欢读小说,有的喜欢读诗歌,这些都不是仅仅靠教师所指定的几篇书目就能完全覆盖的。甚至对近年来深受中学生喜欢的动漫书籍和电脑游戏书籍,教师也不应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之初,都应准许学生去阅读。总…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喜欢。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呢?  相似文献   

18.
王国斌 《考试周刊》2012,(24):40-40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这一概念是这样界定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建议部分对阅读又有这样的表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界定和描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较为准确地涵盖了阅读的意义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