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程世寿 《新闻前哨》2005,(10):16-17
著名报人普利策曾经把新闻记者比作社会这艘航船的“守望人”。这个比喻道出了记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楚天都市报第二版开辟的专栏言论《楚天夜话》(作者曲直吟),既为“守望人”的社会责任作了现实注释,也为提升市民类报刊专栏言论的品位引领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辞旧迎新之际,"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实至名归,获得年度人物大奖.评委对他的颁奖词是:"他突破障碍,让公共财政更加透明,他坚守诚实,不打折扣始终认真.一个人和八万审计干部,共同担当国家的啄木鸟.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维护国家利益,是重于泰山的责任."中央电视台关于李金华的报道和他的多次谈话都突出了"责任"这个关键词.新年伊始,让我们真正掂量掂量"责任"这个词和我们肩头承担责任的份量,对于我们搞好全年的档案工作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档案职业被看成是小众化的边缘行业,默默奉献、因循守"旧"成为档案人留给公众的职业形象。国外曾用"佝偻着背、躲在小阁楼里摆弄着一堆发霉的文件"来形容旧时的档案专家。这种"静默"、"坚守"甚至颇显"保守"的品格与社会赋予档案职业"守望历史"的使命比较吻合,因而社会对档案人的奉献和低调投射的是赞许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新闻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尤其应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教育.著名报人成舍我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他和他的报纸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遵循着新闻专业主义行为规范;在乱世中他捍卫新闻自由,监督权贵,守望社会,坚守着新闻专业主义基石,堪称当代新闻从业者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我们是怀着对经典的无限忠诚和对创新的无限期许而守望在这里,守望在北大社。——北大社某编辑的编辑心语柴静在《看见》序言中也借用过陈虻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次推出经典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现代人的心静下来,去沉淀,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爱心守望风雪同行》让我们认识到广播媒介在政府应急处置新闻宣传中的作用。目前,交通行业有3800多万从业人员,其中约有3300万人在海上、在山上,甚至在遥远的崇山峻岭中,这些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靠什么来及时获取信息?我想主要是靠广播媒介。这是源于我们对《爱心守望风雪同行》特别节目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信息传播重要作用的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7.
重庆报刊的2008年是坚守责任寻求突破的一年。这一年.重庆报刊人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新闻纸价格的急剧上涨、相关政策对报刊广告的影响、劳动用工成本的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广告市场的缩水等不利报刊发展的各种因素在这一年一一粉墨上演.严峻地考验着整个报刊业的承受能力。这一年.重庆报刊人坚守了传媒体的责任在重重压力下,全市报刊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作用,用优秀的新闻宣传、强大的感召力.引领了整个社会舆论,有效巩固了主流舆论阵地.全面展示了责任传媒的厚重与博大。  相似文献   

8.
社会守望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公共危机之中,媒体理当主动、自觉担负监测者、了望者和守望者的责任与角色  相似文献   

9.
相助·守望     
《中国新闻周刊》2012,(27):20-21
突然而至的暴雨,让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守望相助在一起。从21日中午12点到21点,北京市119消防指挥中心接到社会救助和抢险救援报警688次,出动警力690次,出动消防车775次,出动消防官兵5425人。感人的故事在雨中交替上演:马路上,市民停下了汽车,将不认识的市民送回家里;激流中,环卫工人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坚守窨井口;机场高速上,义务接送乘客的车队开着双闪冒雨前进。相助,守望,在灾难面前,公民精神一点点成长、公共空间也在一点点拓宽。  相似文献   

10.
单珊 《军事记者》2011,(5):44-45
对陈国望印象最深的是他诙谐的笑容,虽然他的经历听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轻松。他曾经3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采访;他曾经从一个趣闻中发现有巨大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也曾经在西藏昌都历险,差点被水冲走。然而他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使他笑对并感念这些艰辛与困苦。他诙谐的笑容让我们懂得了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永葆激情,要勇于担当。他以范长江的名言"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座右铭,他欣赏第一届长江奖获得者艾丰说的"记者不能做新闻的挑剔者和旁观者",他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守望公平与正义,反映百姓呼声,把新闻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武器。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天然与责任相联,新闻记者对社会良性运行负有特殊而光荣的使命,既是船头的嘹望者,也是公众的守望人。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新闻业态如何演进,“新闻真实乃是新闻生命”的信条不容改变,“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不能褪色。  相似文献   

12.
我们正在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时代,媒介的市场意识和大众意识越来越强,而富有超越精神的精英文化意识却越来越弱,甚至越来越被边缘化。一个媒介倘若放弃精英文化意识,事实上就是放弃对社会对大众的责任,也不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任何时候媒介都应该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具备和坚持一定的精英文化意识。媒介的精英文化意识大体上就表现为守望意识、教育意识和专业意识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事实上都表现为某种距离意识。守望意识媒介的守望传统是由媒介的方向感、高度和超越精神保持的。媒介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不是指媒介…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党报是坚守社会责任还是随波逐流?我们的底线仍然应当是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并不是它的融资能力和挣钱能力,媒体永远不能简单等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媒体的综合实力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信息传播和人文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责任媒体”的内涵要义。“责任媒体”是由媒体人精心打造的一种媒体品格和职责使命。责任不仅是一种坚守,还是一种智慧和创造。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和把握“责任媒体”的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15.
刘永涛  程晖 《新闻战线》2022,(11):108-111
精设议题,呼应时代;精心采写,深度表达;直面“问题”,守住“乡愁”;融媒传播,流量倍增。湖南日报推出“守望乡土文化”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以及坚守者、传承者、推介者的感人故事,把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与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结合起来,将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与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融为一体,为主流媒体助力乡土文化传承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政治、经济、观念转型的背景下,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不断融合的语境下,讨论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极具现实性与前瞻性。当代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责任担当,做时代的记录者、建设者和服务者,维护新闻传播与社会大系统的和谐关系。这就必须坚守党性原则、坚守新闻规律、坚守社会主义社会责任论和社会主义的新闻伦理,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推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7.
我们是怀着对经典的无限忠诚和对创新的无限期许而守望在这里,守望在北大社.——北大社某编辑的编辑心语 柴静在《看见》序言中也借用过陈虻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次推出经典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现代人的心静下来,去沉淀,去思考.——张涛 渐渐发现很多有名人推介的书,买回来就是废纸一堆.唯独这本是个例外.看来刘苏里先生还是挺靠谱的一个人啊.这本书行文真的很美.对于像我等从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科生来讲,在意识到或者是有意识地想提升人文情怀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真是一大幸事啊.——读者网购《艺术:让人成为人》图书评论(摘自当当网)  相似文献   

18.
梁衡 《当代传播》2007,(1):9-13
新闻在社会上是一个耀眼的职业,我相信每一个报考新闻专业,又能进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以及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心里都存有一个当名记者、做一名杰出传媒人的梦想.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是,干新闻要不要讲责任,责任和记者自身的成功矛盾不矛盾?责任到底是单纯的付出,还是同时能让媒体和记者收获成功的双赢?这是我们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邱冬梅 《传媒》2015,(6):50-51
2015年,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通过公开竞标,连续3年取得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项目《守望》的制作播出权,3年来共拍摄北京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采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0余位,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200位,各项目其它传承人300余位,累计拍摄素材近3万分钟.《守望》系列的拍摄播出,实现了“非遗保护”“节目提升”“资料留存”等多个目的,并凸显了《这里是北京》节目坚守品牌价值、传播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担当.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新闻中,法制报道一向以激浊扬清式的曝光假、丑、恶吸引受众"眼球",也因此成为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助推器。然而,法制报道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其特殊性与专业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法治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稍有不慎便会形成"媒介审判",妨碍法律的客观与公正。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思想和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复杂,这既为我们提供了新闻信息,也提出了课题:是哗众取宠还是坚守责任?是过度"揭丑"还是推动问题解决?一句话,怎样才能既让新闻出彩、让版面可读,又能防范超然于法律之上的"媒介审判"?笔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