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  相似文献   

2.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在这期间,纷繁复杂的种种历史事件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启示,以警示后来者吸取沉痛教训,圆满完成中华复兴的历史责任。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被突如其来的外来因素打断1840年鸦片战争,世界列强接连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并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中国在实际上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在国际上没有民族独立地位,使中国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由此而引起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构成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有二,其一是成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其二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中国近代史革命性质就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大众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势力。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乃至国家富强。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同时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 ,中华民族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于是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和谋求富强而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 ,希望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希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简而言之 ,就是“振兴中华”。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人民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同时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即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他们为了振兴中华进行了一个世纪的不懈追求 ,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陈邵桂教授撰写的《世纪的追求———孙中山毛泽东邓…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中国职业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苏奕勇本栏编辑马志清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始终是在社会动荡、灾难深重及旧的...  相似文献   

5.
“全盘西化”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全盘西化”并不是时下才兴起的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全盘西化”论的出现并不偶然。它是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状况下产生的,是西方文化传播进来以后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晚清至1927年为中国女子职业教育滥觞与初步发展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受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子职业教育迈出了艰难而又令人鼓舞的一步,为以后女子职业教育发展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为了抗击侵略者,挽救祖国的危亡,为了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本文通过两个真实的战斗故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任何困难和考验,不仅没有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沉没,反而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个永恒的主旋律,也是调整个人和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为祖国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地牺牲个人利益,为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品质,将永远受到人民的赞颂和景仰。  相似文献   

8.
黄喜生 《文教资料》2011,(21):193-195
在知识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的教学当中,要突出"过渡性",可以分三个步骤来教学:第一步,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状况、阶级结构状况及文化结构状况讲清楚;第二步,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阶级成分和新旧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讲清楚;第三步,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阶级成分及新旧文化之间斗争的结果讲清楚。同时,在它整个的教学当中,还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战争年代受到创伤的国家,都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战后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况,也致力于社会改革和发展民族文化。因此,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论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卫生事业的需要,他们都十分重视卫生人力的培养。这一时期,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受到了来自西洋的激烈冲击,被强行施入资本主义的世界,西洋文化从被迫打开的中国国门中奔涌而进。中国人开始与高度发达的异质文化接触,这种文化接触的后果使一部分中国人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信心。西洋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尖锐而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危机。康有为称此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着这一严重的危机,一些有识志士在艰难地探求着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的道路和方法的同时,也患者着中国近代化的问题。因此,如果用纵横两方面来认识中国历史的话,冲击──探索──革命──…  相似文献   

11.
林纾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的那场著名的思想大论战历来被文学史家们描述为守旧派林纾在五四时代“唐吉诃德”式的向新文化运动的“疯狂反扑”。而实际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西方文化为坐标审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遂在他们心目中幻化为一幅四千年“吃人”的恐怖历史图。他们胸怀革命理想及真诚的“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暴力革命模式启发下“,唐吉诃德”式地发动了对祖国文化传统整体性的猛烈攻击。为了在“战斗”中开辟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纪元”,他们运用“策略”,一步步诱使思想本就“趋新”的林纾走向“反对派”境地,遂制造了“打退封建复古派疯狂反扑”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它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之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一切进步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 近代忧患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近代先驱们忧国忧民忧道,并把忧患意识和救亡运动相结合,为拯救苦难的中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探讨近代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 (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民族权益,民族生存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封建制度的衰败,激化了晚清社会种种新旧矛盾,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伴随着坚船利炮,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使新旧文化、中西文化急剧冲突。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交相为厉,近代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危机的境遇和时代的苦难促使近代先驱去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近代忧患意识正是近代先驱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而“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从一八四○年为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这样许多个别的阶段……从某一点上说来,都是实行第一步,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由未曾利用过的一个社会学角度看取中国现代作家,显然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现代作家有别于古代作家的特殊社会角色和文化性格,进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生学的别一因缘以及现代文学的性质和状貌.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大课题.权作试步,本文只从社会历史进程角度,对中国现代自由作家的产生、分化与消亡作一初步探讨.1 中国现代都市的崛起和发展,为催生和养育自由作家创设了崭新的物质文化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孝文化是对子女做出的要求,西方文化并没有对子女规定相应的要求.中国社会提倡敬老爱老;西方是老人独立于子女.悌文化讲的是人与人相处注重的礼仪,注重悌根源还是为了做好“孝”,做好人,西方文化礼仪目的更在于做事.前者根源于孝文化,后者根源于西方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中出走者的归宿主要有三种:一种以《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和《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慧为代表,离家出走后独立地生活。不过,冷清秋是物质生活独立了,而精神未得独立;觉慧是精神独立了而物质生活没有独立。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和《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全为代表,离家流浪,并在流浪中塑造了新的自我。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少祖和《旧址》中的李紫痕为代表,回归家族及其文化。这三种归宿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指归与客观历史环境对作者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第四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方志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压迫,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文化方面的反映,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地方志书是替封建地主、军阀、官僚、大资产阶级、买办阶级以及帝国主义服务,充满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色彩。清朝末年,有识之士提倡新学,奋发图强。统治阶级也敷衍民意,采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措施。当时方志内容,也随之而有所变更,但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立场不变。例如1909年(宣统元年)新民知府管凤和修《新民府志》,分目有:沿革、疆域、道里、航路、山川、户口、村镇、职业、居留、衙署、巡警、卫生、教育、司法、  相似文献   

19.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应当强调在社会文化结构视域中突出对大学生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体验,这既是完善社会文化结构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之一。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行文化创新,是为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课理应禀承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大学生享受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