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俭以养德》的作者为马铁丁。课前“预习提示”中写道:“马铁丁,现代作家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3人为什么合称为“马铁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呢?原来,“马铁丁”是由陈笑雨在延安时期的常用笔名“司马龙”、郭小川的笔名“丁云”以及张铁夫的本名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张铁夫是当时中南局的机关报《长江日报》社的副总编,郭小川  相似文献   

2.
七色板     
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两篇署名“马铁丁”的文章,一是第一册的讲读课文《俭化养德》,一是第五册的自读课文《骄必败》。可是课本没有作者介绍,教学参考书也只字不提“马铁丁”到底是谁? 其实“马铁丁”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至少在中国当代杂文界。但“马铁丁”最初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合用的笔名,即陈笑雨、郭小川和张铁夫。他们为了在武汉《长江日报》副  相似文献   

3.
“马铁丁”是谁?葛胜华,陈玉秋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两篇署名“马铁丁”的文章,一是第一册的讲读课文《俭以养德》,一是第五册的自读课文《骄必败》。可是课本没有作者介绍,教学参考书也只字不提。“马铁丁”到底是谁呢?其实“马铁丁”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至少在中国当...  相似文献   

4.
《俭以养德》课堂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看学习提示)马铁丁是现代作家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他们是针对当时有人开始丢弃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而奢侈浪费的倾向而写的。现在此倾向依然存在,文中批驳的错误观点在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这对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5.
马铁丁的《俭以养德》编入教材时,由编辑做了改动,笔者认为,教材对结尾的改动值得商榷。原文是:我们谈的“俭以养德”,(这“德”)当然不是诸葛亮时代的封建道德,而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德。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不亦宜乎!改文是:我们...  相似文献   

6.
《俭以养德》选自马铁丁同志的《不登堂集》,已编入新编通用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这篇杂文针对一些人喜好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用典型的事例和透辟的道理,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批驳,指出勤俭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问趣,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德”问题,应该发扬光大。作者在分析、批驳和阐述中,始终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雄辩有力,入情入理。文章的辩证观点反映在哪些方面呢? 1.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指出,本质是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本质  相似文献   

7.
马铁丁同志于五十年代后期所写的《俭以养德》一文,不仅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而且是一篇能提高初中学生读写能力的最好范文。对于前者,只要我们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进行教学,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不打算赘述;对于后者,笔者认为该文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值得学生借鉴。  相似文献   

8.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个中学生应该怎样生活,才算没有虚度年华?”“考大学是为什么?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80年代的中学生,每个人都面临着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要他们思考,要他们回答,要他们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10.
美国青年丁大卫到中国从教,中央电视台请他到“东方时空”实话实说。丁老师的实话反映了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给我们留有深刻的印象。   分数≠成绩。丁老师认为分数并不等于成绩。那怎样看学生的成绩呢 ?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澳门回归时,他看到他的一个小学生与一外国小朋友用英语对话,他很高兴。他说:“这就是成绩 !”   严格≠训斥。丁老师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他认为严格并不是对学生凶或训斥。他也接触过一些顽皮的学生。他是怎样教育他们呢 ?例如丁老师禁止学生吃零食,可有些学生还是违犯了这一禁令。他便把零食收缴并买下来…  相似文献   

11.
丁同志: 六日来信已转到。你连名字都化写①,目疾严重的我看不清楚,信封上只好照样画一点。通过一个人或一些人的遭遇,反映其周围的情况,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方法。有些《彷徨》的注释者缺少文艺的常识,硬要把实在是同情的人物,当作批判的对象来说。不管时代背景怎样,凭主观想象,自然难免“近乎说梦”(可参看《“题未定”草(七)》)。“五四”  相似文献   

12.
“老实人”真的吃亏吗?姚蓉儿现在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老实人”要吃亏,或“老实人”不吃香了,也有人说,搞商品经济,就伯“老实人”。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呢?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样的人是“老实人”。邓小平同志早在60年代评价大庆人的“求实”精神时...  相似文献   

13.
<正>十二、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生活,人一生的活动。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中的人;一个人的生活样态是怎样的,这个人就是怎样的。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所以·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生活”与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人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各种汉语词典,在援引成语“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出处时都明确指出:“丁”与“个”字形相近,“丁”即“个”之误。文章对两个字的形体演变轨迹以及历代名人应用这条成语上的共识,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丁”字并没有错,同时,否定了某些人长期以来判断上这一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指导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怎样培养人”,涉及到培养内容、培养过程、运行机制、质量标准和监控保障等等。从整体观念上说,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读说能力袁苑丁“读”和“说”的基本能力对于中师生来说都是具备了的。那么,怎样使这种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更上一层楼呢?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电教手段。一、“读”的能力的提高“读”包括朗读和朗诵,这种能力的提高可借助于文选课的教学磁带...  相似文献   

17.
中外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比较与分析丁建立纵观国内外,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区分为“外延式”与“内涵式”两种发展战略形式。所谓“外延式”发展战略实质上是“数量型”发展战略形式;所谓“内涵式”发展战略实质上是“效益型”发展战略。鉴于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总体...  相似文献   

18.
接受关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达到鼎盛。这一理论的出现实现了文学批评从“作家中心”、“作品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变。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为什么人和文艺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就体现了接受关学的思想。回顾这一文艺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不可忽视构建“学会学习”教学模式。一、“学会学习”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基本教育未来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衡量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学习。早在70年代,美国预言家阿尔涅·托夫勒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如何科学地学习?怎样驾驭知识这匹飞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独幕讽刺喜剧《三块钱国币》中的主人公杨长雄是作家丁西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塑造的一个“见义勇为”、“能言善辩”、“有着许多年轻人爱管闲事之美德”的大学生形象。这是个正面人物形象。但是笔者看到,这一个正面人物形象的身上竟存有多处硬伤。“硬伤”一:“斗争”不近人情。“碎瓶事件”的受害人本是吴太太,只因吴太太是所谓的“阔人”。“阔人”也是人啊,“阔人”也有人的情感世界。杨长雄怎不关注吴太太心爱的花瓶被打碎后的烦恼心情和一般女人具有心胸狭窄的特点这种情况,而一味地与吴太太作对,向她“火上加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