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我对习作"自得其作"的理解所谓"自得其作",就是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获得作文的自由。一旦学生把写作文当做"交流""表达""随笔""说心里话"的需要,"爱写""我要写"就会成为必然的追求。二、学生的习作"自得其作"吗小学生并不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大多数学生写作文常常是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有些学生一听"习作"两字就头  相似文献   

2.
读写结合,自古使然。而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虽是说文章贵在不经意而得意,但在此等风范,更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以充分之阅历挥发其精妙而成的。否则的话,文章成不成姑且不说,这“妙手”肯定是长不出的。笔者想借“读”这只鸡下“写”这只蛋。  相似文献   

3.
一、日记主题化安排,内容丰富 通过对日记写作的主题化设计,我们提升日记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写日记并非老师随意布置的“放羊式”作业,而是一项或由课内延伸出,或取自生活世界、服务自我和他人的重要任务,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5.
教学写作的核心能力应当是“教学思考力”。清代李渔的“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揭示了思考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教学写作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沈丽亚 《辅导员》2009,(21):48-48
再过两天就要期末检测了,而浩上课还是那么不专心,二年级的试卷每次都做不完,书写也好像要飘起来了,怎么形容他呢?真是“磨”到了极点!同数学李老师交流一下,她的感受相似,并告之一个“新发现”:早晨上操,其他同学都能保持安静,跟随口令规范自己的动作,只有浩,低着头,眼睛左右飘移,身子来回晃动,是否是多动……听了这些,笔者心里更紧了……  相似文献   

7.
初学写话,就像刚学走路一样,要想走得稳些,少跌跤或不跌跤,可以借助“学步车”,先走一段时间,再丢开“学步车”自己行走。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如何把“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呢?在长期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的经验一得心应手写出来,推敲琢磨改精彩。就是先让学生尽快地把习作的草稿写出来,然后细细推敲,反复琢磨,把习作改精彩。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巧妇难煮无米之炊",可见做饭的原料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谈论他们熟悉的事物、人物或情景等内容时,非常伶牙俐齿,好似"巧妇",可是对于不熟悉的东西表达时却是语意不清,或无话可说。如果  相似文献   

10.
又到了儿子练琴的时间,我一边打开琴盖,摆上琴谱,一边招呼儿子坐上琴凳。刚刚6岁的孩子,已经度过了近两年的学琴生涯,其间的艰辛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形容。“1324……”我边指着琴谱,边唱着曲子。“妈妈,应该是‘5-2-’吧?”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怯怯地纠正,我愣了一下,仔细看看谱子,果真将“5-2-”唱成了“5-3-”。于是自我解嘲地说:“妈妈没看清。”伴随着扑哧一声浅笑,儿子说了声:“没关系,我原谅你!”他又伸出小手,从头练起来。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圈”,五彩缤纷,充满着青春的气息。然而,不少学生却缺乏对这种生活的积极感受、主动发现的能力,从而失去了无数次撒布写作种子的机会和催发写作冲动的灵感。  相似文献   

12.
曾令材 《小学生》2009,(5):14-14
日记日记,天天一记。记录下我们的快乐,记录下我们的故事。但要记得精彩,却有“三要”一定要做到:格式要正确、内容要真实、类型要多样。下面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讲。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许多人认为农村孩子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  相似文献   

14.
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无话可写,视写作为畏途;二是无病呻吟,把写作当信口开河。  相似文献   

15.
不少青年教师很希望能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但又总是对教学写作说“不会”。  相似文献   

16.
徐建勇 《考试周刊》2013,(94):41-42
学生作文一定要追求思想的深刻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在作文立意方面,教师应加强思想的深度训练。学生作文应体现时代的特征与风貌,内容和结构应讲究"深度"。学生写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应力求深刻。  相似文献   

17.
18.
19.
叶圣陶先生说过:“‘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以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教师经常动动笔,写点东西,久之,这种“不言而教”的行为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定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作文兴趣具有较强的内驱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