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是指个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儿童的言语行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出现了。在学龄前期,儿童的言语和认识能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以自发性为其特征的。进入学龄期,教师对儿童口头言语提出了新的要求,言语和认知能力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的儿童的言语,从对话的  相似文献   

2.
一、价值追求 1.指向语用层面的语文教学 言语,指的是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了语言。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简而言之,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学习言语。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表现。  相似文献   

3.
"语言建构和运用是语文课程的唯一本质",[1]它既是对语文课程教育目标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地位精准凸显。语言本身具有社会属性,思维亦如此,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同时是其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语言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另一方面是指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自己的言语体系。[2]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属于社会符号系统,而言语的习得则是个体的行为,属于个人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语言。何为言语?指的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学习言语。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言语实践。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要有两个转型。第一个转型,是从理解内容来组织课程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5.
正言语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工具顺利进行信息传递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具有阶段性、反复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在语文学科中,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能力建构则是指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言语能力的过程,具体包括阶段性目标的合理设置、言语技能的反复训练、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内容,其中学生是言语能力建构的主体,要努力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自主建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中除运用口头语言表达外,更多的运用体语、人际距离、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时间控制等非语言行为。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意义和分类,并对运用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俗地讲,话语(discourse)一般是指人们说的话或写的文字。如果需要一个专业的定义的话,话语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实际交际行为。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就是英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时产生的话语。1962年,Austin发表了How to Do Thing with Words(《论言有所为》)。在Austin看来,人们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注: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此处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此处等同于话语的专业界定)时,同时包括或者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8.
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言语行为系统。叙事行为包括真实世界的与虚拟世界的,即作者对读者实施的言语行为与作品中人物之间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应于言语行为三分法,叙事也可分为三个相对应的行为:(1)它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表达了一系列叙事命题,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内行为;(2)它表达出了叙事人(包括作品内人物的言者)的深层交际意图,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外行为;(3)它是作者和读者、作品内人物之间的双重性的双方互动过程,能够引起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的情感共鸣,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后行为。叙事形式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三种,每种形式的言语行为分析图式各不相同。作为一个系统,叙事是由一个个微观言语行为组成的行为序列,在序列中起统领性作用的微观言语行为决定了整个宏观言语行为的核心意图。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作品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对语言教学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相倚而立。对于前者,人们时常关注。而对于后者,却鲜究其理。所谓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表情、姿态、手势、仪表等无声语言或语音、语速、语调等辅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行为。它不仅可以加强、扩大言语行为的效果,而且可独立地传达信息,在课堂人际沟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指出:信息的冲击力1 =7 % 言辞+ 38% 声音+55% 面部表情。[1] 质言之,信息传播主要依靠非言语行为。这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具体分析非言语行为的类别、特点、作用和运用技巧等。  相似文献   

10.
教师非言语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手部非言语行为、脸部非言语行为、身体非言语行为、副语言行为、空间语言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进程和增进师生情感方面有显著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非言语行为,要加强实践练习,提高非言语表达技巧,同时要适量,掌握好"度"。  相似文献   

11.
武敏 《海外英语》2012,(15):82-83,95
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强调把语言的意义构建到结构的、社会的、文化的维度,通过三维的语境功能来表述语言的具体或抽象意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实施各种言外行为。交际教学法是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有效体现。该文主要通过语言哲学的语用层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以及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2.
致谢是和谐类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得体的使用自然是关键。而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的条件分析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本文则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将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性理解为一种顺应性,即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是一个动态的、受顺应驱使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惠人在感谢言语行为语言形式和策略层面上作出一定的选择去顺应整个致谢过程中的交际语境以实现该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从而促进交际的成功,最终以利于建立或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何样 《考试周刊》2014,(12):188-188
<正>幼儿教师的口头言语行为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既可以改善师幼互动状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又能促进教育者本身教育素质的增强,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班为例,通过一日活动,包括教学、生活、游戏、运动等,对幼师的口头言语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一、口头语言行为的分类参考《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研究》,我进行了以下分类。1.按照言语的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14.
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将语言无限的功能归纳抽象为有限的三大纯理功能,其中,语言的人际功能与语言的意向性密不可分,我们进行言语交际的行为是一个"赋予意义"的过程,是交际主体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所进行的"意义活动",而这一活动的基本任务在功能语言学派看来包含给予和求取两类,文章在功能的视野中以言语行为的意向性为基础对言语行为的类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连鸿霞 《成才之路》2010,(28):36-37
言语实践是以教材为载体,实践的过程应是学习语言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言语实践的有效性,应体现在通过语言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习得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并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深入文本,探寻文本深层意义,最终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16.
【正】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指人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是人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文本中,"言语智慧"不是纯粹地运用语言的技术或技巧,而是作者在文本中实现情感与言语表现的统一,是作者独特情思与独特言语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基础,阐明了言语行为分类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理论。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具体言语分析以及跨文化语言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是相对于“言语”一词提出来的。言语又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指的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音义统一的人类交际工具。言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理解语言和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它必须遵从这种语言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者怎样运用语言实现成功的交际目的,它主要包括语境、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等,其中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关系密不可分。了解并掌握言语行为的特点,翻译过程就变得轻松自如,从而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交际学家A.梅拉比(A.M ehrabin)的研究表明:“我们交际内容的93%是非言语的。”大多数交际学者认为,在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中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递的,其余65%都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的。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种方式。由于文化教育和偏见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