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凭借制作模式新颖、内涵深厚、风格自然等特点,获得广大观众喜爱,带领观众体验了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节目形式特别,由“棚内”走向“户外”;选题独到,将视角聚焦于文学之上;立意高远,打破“泛娱乐化”套路;嘉宾真实,产生“反差化”效果;叙事自然,巧妙运用视听语言符号。这些都是节目成功“破圈”的因素,也给其他慢综艺节目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出版     
为人在世,短不了这一“捞”字,也实在少不了这个“捞”字—尽管这字不太雅。但是水中捞月,“老王”却说,它“最雅”。这话说的众猴子心花怒放,大喜过望。众猴子们毕竟在那  相似文献   

3.
据悉,上海东方电视台前不久在黄金时间推出了“经典名著”文学欣赏专栏,旨在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观众的艺术修养,此举引起上海文化艺术界,尤其是视听界的强烈反响,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声。  相似文献   

4.
数字视听文化的转型带来“观看”之于日常生活的变革。伴随流媒体视听的崛起,被进一步数字化、媒介化的“观看”形成内涵重塑,其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逻辑得到不断凸显。本文聚焦数字时代的“观看”,一方面以历时性视角考察“观看”的历史演进。其从知觉概念到社会话语的内涵变迁,延伸出不断超越图像的观看视线,并朝向更广阔的日常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则以共时性视角考察“观看”及观者的社会建构逻辑“,观看”的多样实践塑造了观众作为“阅听人”的社会身份和权力,并在嵌入日常生活的观看实践中生成更为丰富的表意。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关切“观看”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建构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把握当前数字视听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的细节是指纪录片中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或激发观众视听兴趣的“特写”。“它是能够刺激人的感觉系统进而可以攫取人的注意力的有效视听元素。”①“它往往是整个纪录片最感人的闪光点,是深化主题、反映主人公个性魅力的点晴之笔。”②“纪录片不一定有情节,但应该有细节,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工具。在电视节目中虽然有能听到的声音,但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元素还是画面。人们常说看电视,一个“看”字,非常准确的把电视的传播特性概括了出来。电视是“视”的天地,“画”的世界,事实无可争辩。任何观众在打开电视机的同时,他们的目光就自然而然的投向了屏幕,期待着图像的显现。电视对受众来说,“看”是最原发的动机,是第一行为,“听”是第二行为。电视的传播过程,就是受众“看”的过程,也可以说电视对受众就是“看”的需要和满足。  相似文献   

7.
我们注意到,中国电视纪实片正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时代。然而,由于对“纪实”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不少纪实片几乎陷入了误区。其突出表现是:由于在实践中仅仅津津乐道甚至陶醉于对现实生活的复写,导致在理论上片面地夸大电视的机械功能和工具行为,且美其名曰“客观”、“真实”。此类所谓纯客观纯真实的片子看多了,我们不难萌生  相似文献   

8.
“现场”是电视纪实语言最核心的元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最高级的感知形态是“亲临其境”,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去。”①电视视听语言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真实呈现现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把观众带入现场,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调动他们的参与感。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节目体系的成熟和观众的理性消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升级和进化。《见字如面》第三季中,运用简述、演绎和解读相结合的多重叙事模式,提高观众的理解维度;打造多重视听进行新影视化呈现,增强受众的观赏兴趣;媒介融合背景下着重考虑新媒体年轻受众的同时兼顾电视媒体的家庭受众的传播策略,实现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视听生态系统中,视听内容在不同平台和设备载体之间液态化流动,流媒体播放平台与内容出版商博弈的核心主要涉及平台算法是否透明、平台方是否应为内容付费以及新兴平台主体间是否存在“负和游戏”的结果等争议性话题。数字视听的平台化实践催生了以垄断性和扩张性为标志的“平台资本主义”,其加剧了数字视听产品在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中的不平等现象,而“平台合作主义”的构想则倡导基于公共资源和公平分配的方式促进双方协商融通。结合西方数字视听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国数字视听的平台方与出版商应秉持数据公正理念,将社会公正的整体性原则纳入数字视听生态的治理体系之中,不断创新数字视听的动态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电视新闻的本色—让画面“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画面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一个视听结合的场信息结构,电视新闻的表意通过其完成。电视记者要想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价值,就必须寻找那些具有语言化、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去感染观众。对重大的纪念活动和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就是将电视画面语言化发挥到了极致,它能使观众看到千里之外的现场,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可感性和可视性。 然而在我们的一些日常电视新闻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注意电视画面语言化的现象。如解说词是什么,画面就出什么,美其名曰“声画统一”;一些电视编辑只看稿件,不注…  相似文献   

12.
法制新闻的现场报道足电视记者置身于事件的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事件详细过程的一种报道形式,是近年来我们法制新闻记者常川的、极其生动的报道形式。它最能体现电视报道的“个性”,充分发挥法制报道传播速度快、现场感强、视听兼备,使观众直接“目睹”整个案件事态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的娱乐新闻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快速发展当中,有些媒体错误地认为娱乐新闻的"俗"就是低俗、庸俗,而对于高雅艺术,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一沾着了"雅"字,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其实,"俗"与"雅"是相对的,"俗"可以转化为"雅","雅"也可以转化为"俗"。办好党报的娱乐新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娱乐新闻"俗"与"雅"的关系,真正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  相似文献   

14.
看某地区电视台新闻节目 ,常听到刺耳的“该”字 ,什么“该县”、“该镇”、“该乡”、“该村”、“该局”、“该厂”、“该校”、“该店”……。听一些县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也有类似情况 ,“该”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个该字不仅内行人士听了不舒服 ,普通听众观众听了也十分反感 ,常常责问 :““该”到何时 ?这个问题涉及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编辑和播音的基本要求 ,有必要说一说。先说广播新闻。广播和报纸是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 ,前者诉诸听觉 ,后者诉诸视觉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诉于耳的方法 ,和诉于目的时候是全然两样…  相似文献   

15.
做减法     
王晓明 《视听界》2006,(1):188-188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做媒体的,每逢年关,大抵首先想到并且努力去做的事情是改版。改版改的什么?无非“定位”二字。《视听界》这两年来年年改版,读者有肯定的,也有批评的。肯定的话,我们权当鼓励;批评的话,我们高度重视。虽说众口难调,但我们还是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视听界》中有所收获。各位拿到手的这一册杂志,是《视听界》全新定位于“广电传媒产业论苑”后的第一期。我们心里忐忑,不知这样的办刊定位,这样的“配菜”,是否符合业界实际,是否对得上各位的口味。今次改版,对《视听界》的意义不仅仅是“例行”,更有除旧迎…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从载体性本质特征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电视屏幕上演剧的艺术,即通过在电视机屏幕上演剧来进行审美活动的艺术,涉及到载体,制作和传播等问题。 和别的种类的文学艺术一样,电视剧艺术也有一种载体,只是这种载体非同一般。它是通过电视机的荧屏其视听符号都是电子技术化了的。所谓电子技术化,是指在室内或外景地,演员在全部电视剧艺术因素综合融入的条件下,按规定的情景,在摄像机前进行表演,其视听符号经过电子技术处理,记录在磁带上,再剪辑编成,而后经由光电变换系统,将视听符号系统“编码”播出,并借助于微波中继线路系统、同步定点卫星等技术,突破时空制约,迅速、真实、准确地传输到电视机的荧屏上,观众通常是在家中的电视机前,与播出同时态地感知和认识屏幕上已经由电视编码还原成像的视听符号,参与电视剧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7.
自办娱乐性栏目.由于栏目的自身特色,有了一部分固定的观众然而,较之其他栏目.自办娱乐性栏目因为播出时间长,投入大,资金来源匮乏,如何增强活力,解决创收问题,一直是电视台管理层较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自办娱乐性栏目的创收、只要拓宽思路,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紧紧抓住“精”“活”两字在“精”、“活”两字上、功夫,创收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首先,“精”就是有电视精品意识,就是将娱乐性栏目办成精品栏目,优秀品牌栏目精品意识也可以说是观众意识,市场意识娱乐性节目,直接面向观众群体,对它的评判,观众就是上帝.娱乐…  相似文献   

18.
很多观众熟悉一个电视节目,首先是从认识这个节目的名称开始的,可以说是各具特色的名称引领观众走向一个崭新的视听空间。如果说电视台是一个人,栏目是它的脸,那名称就是点睛之作,“明眸善睐”,才能留住观众的心。在这方面,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节目名称有很多  相似文献   

19.
付筱凤 《视听》2023,(4):26-29
近年来,影游融合的进程加快,电影的游戏化美学愈发明显。在视听表现上,影游融合类电影依托由一系列视听手段建构起的奇观吸引年轻观影群体沉浸式观影;在叙事层面上,采取现实时空与虚拟时空并置且相互影响的时空设置以及游戏化的视角设定,使观众身体介入影像成为可能;在形态表现上,借鉴剧本杀游戏的基本模式,在密闭空间内进行游戏式解密的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游戏欲望。虽然游戏化美学体现了电影的包容性,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需谨慎选择与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电视栏目中的戏剧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萌 《现代传播》2002,(3):118-119
戏剧性 ,一直是戏曲、话剧、电视剧以及电影等艺术样式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段性因素。眼下流行的对影视剧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好看”一词 ,在相当意义上 ,就是指戏剧性。将“戏剧”二字拆开来看 ,第一个字是“戏”字。“戏”者 ,戏谑、戏弄、戏耍、戏闹、游戏 ;它带给观众的是情趣 ,是放松 ,是开怀 ,是调节 ,是化解 ,是嘲讽 ,是解构 ,是幽默 ,是诙谐。“剧”者 ,剧烈、冲突、压力、矛盾、争斗、彻底牺牲 ;它带给观众的是剧烈 ,是紧张 ,是压抑 ,是分裂 ,是极端 ,是颠覆 ,是痛苦 ,是毁灭。“戏”与“剧”的整合 ,使得戏剧艺术具备了整体的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