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高窟碑刻遗存至今者,为数不多。其内容虽多为记载造窟功德主家世兴衰或造窟名由,但亦有涉及当时河西或敦煌史实者。现将莫高窟现存十方碑刻录于后,以供有关学者研究,抑可略补史籍之阙。一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据陈万里《西行日记》记载,一九二五年陈氏赴敦煌时,在“146窟(今编332窟)内得见李君碑。碑于民国十年时为居留俄人所断,已折为二。”现仅存此碑残石一方(见插图一),存敦煌文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赵明诚与金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宋代,并出现了一批对后学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和专著,当世名儒多投身其中,赵明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历经二十年搜集收藏两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宋代金石学集大成之作《金石录》,共三十卷。通过叙述赵氏生平及金石碑刻的搜集整理和《金石录》的成书过程,力图完整阐释《金石录》在金石收藏领域的地位及其内在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宋代,并出现了一批对后学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和专著,当世名儒多投身其中,赵明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历经二十年搜集收藏两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宋代金石学集大成之作《金石录》,共三十卷。通过叙述赵氏生平及金石碑刻的搜集整理和《金石录》的成书过程,力图完整阐释《金石录》在金石收藏领域的地位及其内在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其高窟碑刻遗存至今者,为数不多。其内容虽多为记载造窟功德主家世兴衰或造窟名由,但亦有涉及当时河西或敦煌史实者,现将莫高窟现存十方碑刻录于后,以供有关学者研究,抑可略补史籍之阙。一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据陈万里《西行日记》记载,一九二五年陈氏赴敦煌时,在“146窟(今编332窟)内得见李君碑,碑于民国十年时为居留俄人所断,已折为二。”现仅存此碑残石一方,存敦煌文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孙星衍不仅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而且是颇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他自负笈游学时期就致力于金石收藏,此后终其一生,无论是在关中幕府还是京、鲁仕宦期,始终金石收集不辍。他金石收藏丰富,并呈现出厚古薄今的特点。在金石研究上注重利用金石碑刻考证地理、文字之误,充分发挥了金石辅助经学研究的功用。孙星衍编撰有《寰宇访碑录》、《京畿金石考》等,收录丰富,范围广泛,体例精严,条贯而浩博,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不失为金石学方面的力作。他认为"金石实一方文献",石经"实为小学圭臬",把金石在经史研究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极力倡导对金石进行保护的思想,较之同时代的学者,有明显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6.
赵明诚用一生的精力收集、编录和考证金石碑刻 ,写成《金石录》一书。《金石录》题跋强调金石补经证史之功用 ,如证史之误、补史之阙、纠史之妄、考察典制 ,大大丰富了史料来源。赵明诚《金石录》金石证史 ,能够客观公正 ,唯实是从 ,进而考史论史 ,以古鉴今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学术界开始重视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并相继出版了一批专著。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我校詹石窗的《南宋金元的道教》一书,就是一部研究我国南宋金元时期道教的力作。该书共十六万三千字,主体分为三章十节,末附有关道教经籍的分析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第一章论述新道派的产生。作者认为全真道、太一道、净明道的兴起是道士对旧道派进行  相似文献   

8.
碑刻拾奇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碑刻是《泰山刻石》,它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里,是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奉秦二世之命篆写刻成的。中国专门收藏碑刻最早最多的地方是古都长安,现存由汉到清的碑刻共计三千余件,由于碑石林立,故称“碑林”。碑刻如按刻文内容分,可以分为:德政碑、纪功碑、墓碑、神道碑、祠堂碑、界碑、宗教碑、告示碑、庙碑、节孝碑、建置碑、遗址碑等等。走进碑林之中,奇碑趣刻俯拾皆是:父子碑———“鹅池”是兰亭有关王羲之的一块碑石。相传王羲之写这块碑时,刚写好“鹅”字,忽闻圣旨到,连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道教活跃的时代。金元时期北方活动的全真教就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教派。所谓全真,就是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矛盾,一概采用忍辱含垢的态度,“保性全真”,名为新道教,实为儒、释、道之合流,一些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大抵因饱经战争灾难和黑暗统治的痛苦,他们既不愿迎合权势,卖身投靠,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又没有同恶势力斗争的勇气,最后只能走上逃避现实这一条道路,企图从神仙、隐士的生活中寻求安慰,摆脱苦闷。这就是神仙道化剧产生的原因。一、马致远的生平及隐逸思想关于马致远生平的确凿记载很少。唯一可靠的资料是《录鬼簿》里的话,说他是“…  相似文献   

10.
《南澳县金石考略》是一部菟集南澳金石碑刻的资料集,该文主要利用文献为乾隆《南澳志》、民国《南澳县志》和近年出版的《南澳县文物志》,对三部方志中记录的《南澳县金石考略》未收金石碑刻资料进行汇编,为该书补阙。  相似文献   

11.
任二北先生校辑的《敦煌曲校录》(简称《校录》),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敦煌曲词录文的校订本。该书对录文所作的校订,吸收了各家的意见。毫无疑问,该书的出版,对敦煌曲词本身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努力,对开展我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词学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唯该书出版时,国内尚无藏于巴黎和伦敦的敦煌遗书的显微胶卷的照片,校者无法用原文核对诸家录文中的错误,不能加以校正。同时,该书注解,也还有可以商榷之处,有些曲词的异文,也没有校出;等等。笔者曾用巴黎和伦敦藏原卷照片中有关敦煌曲词的部分,校读《校录》录文,并于1987年初草就这篇校读记,略述笔者认为可以商榷和应出校记者若干条。拙稿尚未发表时,又读到任先生新著《敦煌歌辞总编》(简称《总编》),得知任先生对《校录》“所有严重的讹别字改正了十之八九”(见《总编》序)。笔者于是用《总编》著述校订拙文《校读记》,觉得《校录》中有些错字,《总编》仍未改正,有些  相似文献   

12.
道家与道教     
笔者在带领学生依据《历史学习》“跟我学”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遇到了“道家非道教”这句话,便设置了一道“道家与道教的区别”的问题进行了提问,结果未有一位同学能回答上来。而教材中的介绍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笔者就查阅资料,得知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大致如下:一、道家与道教产生的时代不同道家学派是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我国奴隶制崩溃和封建社会确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学派。道家学派以谈“道”见称,“道”是其学派体系的最高范畴,后来人们就称这个学派为道家。道教的初创时期是在东汉明帝的时代。东汉末年,神…  相似文献   

13.
明嘉靖十九年(1540)立石的两方碑刻《辞金记》与《两桥记》,均系嘉靖进士、前长兴县知县杨上林撰文,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长洲文征明书石,为弘治进士、工部尚书刘麟所立。这两方碑刻曾为黄龙洞吴维山庄所珍藏。至清咸丰初年,为书法爱好者温文铨所赏识,迁移至南浔寓所。光绪年间,又为南浔首富刘镛所得,移至私家花园小莲庄内。直至抗战时期,刘的长孙承干再移至嘉业堂藏书楼,砌于墙内。两碑刻历经四百四十余年之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弥足珍贵。两碑记经查同治《长兴县志》,未见收载;同治《湖州府志·金石略》只记石藏南浔温氏,文字未录;周庆云《南浔志·碑刻》作“石旧藏东栅温文铨家,今在刘氏小莲庄”,文字俱不录。唯有清鲍轸《裨勺》著录,可见流传不广,鲜为人知,现特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八棱碑》原名《石堡战楼颂碑》,它是志记唐军在天宝八年取得石堡城战役胜利的功勋柱,高约2米以上,由红砂岩石料制成,因其呈八面体而得此俗名。原立于石堡城西南所依山顶的了望楼边(地处今日甘肃省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西南山顶的平掌处)。宋明以来仆于荒野而无人识记。清末光绪年间,阳坝被临潭绅士周化南置买开发后始得发现。光绪三十三年张彦笃。包永昌筹篡修《洮州厅志》时,才由周凤沼等采访者将残留碑文录记于《挑州厅志·金石卷》内。此后,再由甘肃金石名家张维先生收录于《陇右金石录》中。至此,《八棱碑》才算在十九世纪末…  相似文献   

15.
<正>《金石丛话》是施蛰存先生所著的一本有关金石学的大家小书。施先生可谓一位博通的学者兼作家、翻译家,他的著述涉及多方面。该书是他晚年为《文史知识》所写的连载文章之结集。《金石丛话》共十四章节。在书中,施先生对金石学进行了清晰细致的梳理,介绍了有关金石学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并对金石、碑、帖、拓本、石刻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戴叔伦是大历贞元之际的一位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政绩显于一时。《唐国史补》载:“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能受此殊荣,可见其地位非同寻常。叔伦一生为官“清明仁恕”,受到百姓爱戴,“所到之邦,必刻金石”,为他纪载功德。据权德舆《戴叔伦墓志铭》记载:“其阜人成化也,则东阳一同之人沐旬岁之治。”可知他曾任婺州东阳县(今浙江东阳县)令。由于他政绩显著,东阳人民为他立了去思碑,歌颂其德政。宋人编《宝刻丛编》卷十三载:“《唐东阳令戴叔伦去思颂》,唐陆长源撰,李秋寔八分书。兴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建,在本县学。”王象之《舆地纪胜》、佚名《宝刻类编》亦著录此碑,不过其文被收入金石著作,则迟至阮元的《两浙金石志》。 阮元手录此碑时,文字大多已漶漫难辨,故所得残缺过多,文意已不甚明嘹。为撰写学位论文,我查阅《道光东阳县志》(王恩注等纂,道光十二年刊),希望获得些戴叔伦任东阳令情况的记载,不意竟发现该书卷六“名宦”中收有《去思颂》全文,与阮元所录比读,县志不仅残缺较少,而且还可以订正不少阮元误识处。道光县志碑文录自何处不详,承《浙江学刊》编辑部惠示,东阳县志还有康熙时的《新修东阳县志》。据康熙志和各种书目  相似文献   

17.
湛然与襄阳     
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三引《复斋碑录》云:"《唐裴观德政碑》,唐贾昇撰,僧湛然分书,开元八年立在岘山。"又,张仲炘总纂《湖北通志》卷九七《金石志》引《金石存佚考》云:"《唐裴观德政碑》,碑久佚。裴观见唐《世系表》,洗马裴后敬忠子,官荆州按察使。孟浩然集有《送贾升主簿之荆州》诗云:‘观风随按察,乘骑度荆关’。当即其时也。湛然,(唐)吕总《续书评》列于真、行二十二人之  相似文献   

18.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6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为首的"齐鲁之行、访碑游学"艺术考察队,对山东境内的主要碑刻书法和相关文化遗迹进行系统考察研究。他们登泰山,看《经石峪金刚经》,品泰山历史文化;看岱庙,访《张迁碑》《衡方碑》,体会汉碑之雄强;走曲阜,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张猛龙碑》,体悟汉魏书法石刻之博大精深;到济南,看山东博物馆,赏大明湖之美景;去济宁,品博物馆汉碑,看汉墓石刻,观水牛山摩崖;赴邹城,看博物馆,观四山摩崖刻经。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以连载的形式呈现艺术考察队在访碑游学过程中的见闻与思考,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0.
《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历史,都离不开研究历史人物。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谱写历史篇章的人物数以千万计。要较快地查找有关历史人物的年里碑传,姜亮夫编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是一部较好的工具书。碑传是将死者的姓名、籍贯和生平刻在石碑上,放在墓中(墓志),或立在墓前(墓表、神道碑)。可作为人物传记资料补史书之不足。同时也是墓葬断代的确证。《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原名,是一九三五年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总表》印行后,发现里面有许多错误,而且缺略甚多。经过作者二十年的订正错误,补充脱略,删汰芜杂,新增材料,于一九五九年由中华书局重新出版,改名为《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综表》集钱大听《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疑年录》,陆心源《三绩疑年录》,张呜珂《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