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舒劼在《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撰文《弄不清"转向"的批评》,就许玉庆在《文艺争鸣》上反驳张光芒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向外转"的文章作出批驳。令人遗憾的是,陈文因其批评立场的倾斜、理论分析上的"大而无当"和对理论创新认识的缺失等问题,导致其未能深入文学深层展开学理性分析,显现出批评的乏力和悖谬。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尽可能地发现"真问题"?一个值得期待的选择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多地置身于国家历史情态之中,形成当代文学史与当代中国史的密切对话。国家历史情态是百年来中国文学生长的背景,也是文学中国作家与中国读者需要文学的"理由",只有深深地嵌入历史的场景,文学的意味才可能有效呈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言,这样的历史场景就是"民国";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这样的历史场景就是"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与时代形成对应关系的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巨大变化,文体出现"向内转"的趋势。《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作为一部顺应时代文学需求、颇具理论建构价值的批评专著,具有史论兼容的著述性、学术内涵的创新性、个案透视与理论建构的互补性等鲜明特色,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4.
《韵镜》、《七音略》是唐宋时人以《切韵》音系为根据,加上他们对时音的考订而制成的声韵调拼合表,这是语音史上两种辨类审音的最早韵图。对这二书产生的确切年代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迄今学者尚无定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两本书,它们各具四十三转图,并俱以内转外转区而别之,除前后次序稍不相同外,何韵属内转,何韵属外转,两书基本一致。象第十三图“哈皆齐祭央”韵(举平咳上去入。下同),《韵镜》作外转,《七音略》属内转;第二十九图“麻”韵,《韵镜》作内转,《七音略》属外转;《韵镜》第三十  相似文献   

5.
《史记》与杜诗合论主要有地位、经历、笔法和神气风味四说。从本质而言,《史记》与杜诗分属历史和诗歌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因此二者合论有较大局限性。反思"破体"批评,建构"立体"批评,或许是中国古代文学文体批评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8日至12日,由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新华文摘》总编张耀铭、《文艺报》主编阎晶明、《文学评论》副编审吴子林、《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张学听、《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谭桂林、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位颇具胆识与学识的学者,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园地里耕耘,以一种独立特行的姿态,以一种勤奋执著的精神,撰写出版了一部部文学史著作,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系列,以私家治史的方式第一次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的历史,显示出著者的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9.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曾在台湾学术界掀起层层波澜,宝岛诗界均把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并称为“南北双古”。  相似文献   

11.
正上乘修境,下乘造景。潘天寿在其《论画残稿》中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无论诗词歌赋、园林建造,还是音乐、绘画,都很注重意境的追求和营造。它们都深受儒、道、释哲学思想的影响,崇尚作品的意境表达。何谓"意境"?《词源》对其表述如下:"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悟融合一  相似文献   

12.
自唐五代至宋以来,"富贵态"俨然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特征,李清照的《词论》肯定了秦观词中"专主精致",同时批评其"终乏富贵态",何为词中"富贵态"?结合李清照的创作实践得出:词中"富贵态"在于作品中情感的真挚深厚、作品语言的清新隽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灵动、立体饱满,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深度雅致。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自王国维对《红楼梦》评论起就具有了当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文学批评模式的影响,出现了"雅"的倾向。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也进入了快速阅读时代,"俗"的批评倾向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对当代文学批评概况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学批评中的"雅""俗"倾向,最后提出了"雅俗"互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闻过"是否"则喜"?提出这个疑问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为批评找点心理依据. 孔子称赞子路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都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批评他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子路为人正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特的一位,他具备了君子人格,说他"闻过则喜"应该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5.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的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话题——你愿意做班主任吗?这是一个十分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问题:愿意做和被动做,两者之间的差别巨大。是"一成不变"还是"与时俱进"?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育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事实证明,一成不变的裹足者,只会让班级工作停滞不前、低效徘徊。而与时俱进者,班级充满活力,师生和谐愉悦。  相似文献   

16.
《山峡中》是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极具文学批评史意义的一个文本,对它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批评不断深化的演进历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周立波就给予了《山峡中》“哀诉凄婉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50-70年代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学史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根源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其中,陈翔鹤内转的批评视角则肯定了《山峡中》的文本地位和价值;80年代的批评视域从之前的窄化开始走向宽广,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以文艺理论为支撑的批评和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山峡中》的文本意义与主题意蕴等,更是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对批评态度的重视和研究始于魏晋时期的曹丕,其著作《典论*论文》首先提出了批评态度问题,其核心是提出对"文人相轻"的批评,从而引起人们对批评态度的重视和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批评态度观.  相似文献   

18.
李徽昭博士在其新作《当下文学批评问题及其理念思考——以陕西本土文学批评为例》中对鄙人《文学批评三足鼎立局面观察》进行了批驳,对陕西本土文学批评进行全盘否定。在徽昭先生眼里,陕西本土文学批评问题多多,诸如批评身份错位、批评意识匮乏等。一句话,将陕西文坛尤其是陕西本土文学批评完全"妖魔化""绝望化"。在此,笔者想和徽昭先生商榷:陕西本土文学研究者到底是"自满"还是"自信"?陕西本土文学研究者与作家关系近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接、对话和交响是当下陕西本土文学批评突出重围、与世界文学接轨的关键和基本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0.
<正>由黄擎教授领衔撰写的专著《"关键词批评"研究》,即将由商务印书馆付梓。在该著杀青之际,黄擎与我联系,请我为之写序,但因文事与庶务繁多以致拖延至今。黄擎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勤于著述,出版有《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等学术专著多种,发表有《时代铭纹深重的话语风貌》《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批评"现象及反思》《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研究检视》等学术论文数十余篇,是一位具有较为敏锐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