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心理化致力于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机结合,主要采取直接经验化和同化两种不同的策略。直接经验化注重教材的经验意义,经过直接经验化的教材主要是提供一些事情让学生去做,与之对应的是活动课程;同化注重教材的逻辑意义,根据同化策略编制的教材主要是提供一些知识让学生去学,与之对应的是学科课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编制尝试将两种策略融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之关系的问题,这在课程形态上则表现为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作出突破。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是怎样的关系?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向来存在着二元论思维方式,结果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人为割裂开来,由此招致形形色色的儿童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20世纪初,杜威以其独特的“经验”概念消融了儿童与学科的僵硬对立,确立…  相似文献   

3.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本文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基础,阐述了杜威的课程理论中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课程目标,以活动为主并结合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以"从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为主的课程实施方式。杜威的课程理论对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杜威提出的"教材心理化"理论,就是教材内容直接经验化,就是把学科知识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恢复到直接的、个人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沟通教材、内化教材,并通过教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沟通教材,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教材,这样才能使教材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娟 《云南教育》2023,(4):37-39
<正>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教材,特别是对儿童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习。杜威指出:“对于儿童,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与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儿童与课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教材心理化原则。英语教材的心理化与其他学科教材的心理化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不能在儿童缺乏直接的英语学习经验的情况下,盲目机械地套用其母语习得的间接经验,因为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应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从教材内容的维度出发,力争实现英语教材心理化。  相似文献   

7.
学材观是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从杜威的儿童观和教材观入手提出的新的教材观,即教材要从学生需要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学生为本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材编写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相互融合,并对教材编写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以使所编教材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儿童与课程》是杜威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后创作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打破传统世人对杜威儿童中心论者的看法,对儿童与课程、儿童与教师以及教材提出了新的认识,打破传统的二元分裂论。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应当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关注教师的新角色,强调在做中学获得的经验,看到儿童当下和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材”观是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从杜威的儿童观和教材观入手提出的新的教材观,即教材要从学生需要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学生为本”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材编写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相互融合,并对教材编写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以使所编教材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对小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孩子们很想接触它、使用它、学习它 ,这是他们的年龄、心理、认知等特点决定的 ,与传统的“先理论学习 ,再操作实践”是截然相反的。儿童心理学指出 :儿童主要通过直接的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直接经验的改造和扩大 ,“从做中学”的过程。计算机教育这门学科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小学微机课更宜让孩子们多练习多操作 ,在练习中领悟、理解、掌握 ,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巧妙地分散到具体活动情景中去 ,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 ,突出计算机特殊的“工具性”。在少课时 (一周一节 )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家杜威1902年在《儿童与课程》中首次提出“教材心理化”,旨在解决好“逻辑的”(系统知识)与“心理的”(儿童已有的经验)二者之间的矛盾。“教材心理化”主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进步作用,在今天仍具有时代意义。本文拟从“教材心理化”主张切入,阐述“教材心理化”的原则要求,并结合当前中职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能为当前中职英语教材改革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杜威是20世纪现代"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集大成者,其儿童中心观的内涵是"儿童、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该观点源于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生长论、个人/社会理论与经验论,并且是这三个理论在儿童教育上的有机结合.本文分析了杜威儿童中心观与上述三个理论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它的内涵归纳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最后分析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的这一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后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常采用集  相似文献   

14.
对杜威课程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杜威的课程论是以经验论为理论基础的。基于此,人们常常将其“经验”概念理解为直接经验,认为其课程论是排斥系统知识、贬低间接经验的,是与以系统知识(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论水火不容的。这种认识流传甚广。本文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客观的,因为杜威课程理论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本文想探讨的问题是:杜威变革传统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其变革走了多远?他反对讲授系统知识吗?他怎样处理个体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的关系?他是在何种条件下主张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论的?他的课程论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吗? 一、对传统课程的变革 变革的动因在…  相似文献   

15.
现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与"去传统化"并重是科学幼儿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根本支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为我国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儿童中心论"下"去小学化"的路径为:教育者观念"内化"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驱动力,家园并重建设是基础,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是生命,幼儿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说到体验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与观点之中: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性化的本质特性.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而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如果教育者能对活动加以选择、利用和重视,以满足儿童的天然欲望,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参与式学习——解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式学习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所蕴含的重要教育理念.杜威的经验理论为参与式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儿童中心说"实现了经验理论的具体化,"从做中学"则是实现参与式学习的现实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何谓教案"童化"呢?最主要的是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 第一,童化教材,对教材进行研究处理.我们的教材是成人编的,有的不-定符合儿童的口味,如语文几乎是经典名篇,学生不易学,如果我们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增加一些儿童隋趣,学生就乐于学习了.  相似文献   

19.
杜威经验课程观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创造力,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教师应该从提高认识,设立新课程体系,提高师资,加大财力投入等方面保证新课改实现杜威课程观的经验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在实际的美术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重视直接经验,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演绎美术教材的过程是一个与儿童共同创造文化、探究艺术世界、生成新的教学增长点的系列活动。这就呼唤美术教师角色要相应作出深刻转换,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战略性位移。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