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表示狗,汉字中既有“狗”字又有“犬”字,它们是一个意思吗?在狗年将临之际,咱们不妨把这两个字及有关狗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2.
翟明女 《语文知识》2006,(11):23-24
有不少人认为“足”与“脚”意思相同,区别仅在于古人用“足”,今人用“脚”。实际上.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说“靦覥”     
“靦觍”(mian tian)是个表示害羞的联绵词,又可写做“靦腆”或“腼腆”。作为联绵词,一般都具有两个特点,也可称为联绵词的两个共性:一是两字联缀成义,分开无意义;一是一词同音见义,书写多异文。但这个联绵词说来有点特殊,它既有一般联绵词的共性,又有它自己的个性。说共性,是因为它有上述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相似文献   

4.
“偏旁”与“部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旁”与“部首”常连在一起讲 ,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很容易混淆。“偏旁”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构字的基本单位。汉字中绝大部分的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搭配而成的 ,结构不同的合体字 ,它的偏旁位置也不同。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的字就分别有左右、上下、内外两个偏旁 ,如“品”字结构的字有三个偏旁。“部首”是偏旁的一部分 ,是偏旁中表示意义的形旁。它具有归类字形的作用。因在字典、词典中把这些表义形旁列为同部的首字 ,所以叫部首。如“峰”字 ,有左右两个偏旁 ,“山”是这个字的形旁 ,是“山”部一系列字…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者,传道授…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 ,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二则因受传统文化的束缚 ,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 ,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 ,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认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 ,三乐也。”词典上说 ,“教”的含义是“传授” ,“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的含义是“培植” ,“养子使作善也”。可见 ,“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  相似文献   

7.
漫话“塔”     
“塔”字是个地地道道的汉字,《说文新附》说它是个形声字,从土答声。它的意思是“西域浮图也”。“浮图”,由汉至魏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既有“佛”的义项,又有“塔”的义项的,有时还用来指佛教僧侣。到了晋代,“塔”这个字用纯粹汉语的习惯和方式造了出来,才专指佛教中用以埋葬尸骨的建筑形式。在古代印度,人死了火化后要建  相似文献   

8.
“水文”中的数目字与干支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文是贵州省水族人民用来书写他们的经典“水书”的一种民族古文字。水文对普通文字学研究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既有本民族自造字又有从汉字借用的字的“拼盘文字”。水文的数目字与干支字既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个性,从对这二者的现察、分析与研究可知:一、水文的自源字早于借源字发生;二、文字的传播往往经历了被改造之路;三、借源文字往往多异体字;四、某些借源文字如水文往往有“自源字”与“借源字”两个系列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历”和“厉”是同音形近字 ,教学这两个字时 ,我主要从字形入手 ,对它们进行了辨析 :都属“厂”部 ,所不同的是“日历”的“历”是在“厂”部里有个力量的力 ,“厉害”的“厉”是在“厂”部里有个千万的万。但是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中 ,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将“历”、“厉”混淆 ,尤其爱把“厉害”写成了“历害”。鉴于此 ,我又想出了一个比较直观有趣的办法 :我把这两个字比平时扩大了五倍写在黑板上 ,一边写一边说 :“工人叔叔在工厂里出力做工。”这样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大的“历”字 ,我又指着它接着说 :“他们干什么呀?原来是加工日历 ,经历…  相似文献   

10.
对于形近字“虚”和“虑” ,平时运用时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将“虚”、“虑”用错 ,经常把“虚心”写成了“虑心”。区分这两个字 ,我从字形分析入手 ,先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 ,问学生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回答 :“部首都是‘虎’字头。”然后 ,我指着“虚”字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在做作业时 ,遇到不懂的难题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要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对 ,要记住‘虚心’的‘虚’里面是个‘作业’的‘业’字。”我慢慢地说。接着又指着“虑”字 ,对学生说 :“这个字里面有个用心的‘心’字 ,那么 ,在课堂上当老…  相似文献   

11.
“又”和“再”是两个常用的副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通过分析发现,副词“又”和“再”还可以细分,“又”和“再”在与词的组合能力,语法意义这两个方面存在异同,找出两者之间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的具体用法,有助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又”“再”这个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对小学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时而把偏旁称作部首,时而把部首称作偏旁,对学生的识字极为不利。其实偏旁和部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什么是偏旁?偏旁这个名称自古有之,古人就有把字的左半部称为“偏”,右半部称为“旁”的说法。新版《辞海》中说:“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左右上下统称偏旁。例如,日和月是‘明’字的偏旁;立和日是‘音’字的偏旁。”可见,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基…  相似文献   

13.
送走鸡年,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狗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带有“犬”或者“狗”字的成语。在这些成语中,“狗”既有善良忠厚之意,又有溜须拍马、对人不敬之意,有褒义也有贬义。在狗年到来之际,我们不妨对狗类成语来个详细的归纳和整理。  相似文献   

14.
一、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忌概念混淆。偏旁和部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的概念。在小学的识字课上,时而有人把偏旁统称作部首,时而有人把部首称作偏旁部首,两者经常混淆不清。什么是偏旁?偏旁这个名称自古有之(不晚于五代)。古人就有把字的左半部称为“偏”,右半部叫做“旁”的说法。新版《辞海》说:“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把“偏旁部首”做为一个术语应用.其实,“偏旁”和“部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独体和合体.独体字是由笔划组成又分拆不开的,多属象形字或指事字.如“山”,“水”、“田”“中”、“本”等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成的,多属形声字和会意字.如:“田”“力”为“男”、“日”“月”为“明”“口”“土”合“吐”,“爪”“木”合“采”等等.这些组成合体字的各种部件,无论在上在下在左在右,统称为“偏旁”.“部首”是字书词书为了便于查找检索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说的“黄豆”可不是普通的黄豆,而是我们学校的外籍教师。记得第一次和黄豆老师见面,他就吓了我们一大跳。可不是嘛,你看,他头戴毛毛的绒线帽,身穿厚厚的棉袄、肥肥的棉裤,可脚上居然踩着凉鞋,够“逗”的吧!他长得又高又瘦又白,高得像棵橡胶树,瘦得像根细面条,白得像层馒头皮儿。他走上讲台,什么话也没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中国字:“黄豆”。这两个字就像俩相声演员凑在一块:“黄”字又矮又胖,“豆”字又瘦又高,甭提有多滑稽。而且,两个字全都散了架,尤其是那个“豆”字,上面一横,下面一横都带着个弯钩,像雨伞柄儿,中间…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第十七届初中数学竞赛初二年级第 16题为 :图 1将 2 ,3,4 ,… ,11这 10个自然数填到图 1中的 10个格子里 ,每个格子只填一个数 ,使得“田”字形的 4个格子中所填自然数的和都等于 p,那么 p的最大值是 .该题设计精巧 ,趣味盎然 ,既有激活思维、启迪智慧之功 ,又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之效 .笔者看后 ,兴致难抑 ,不禁对其进行了简单探究 .现将探究结果叙述于后 ,以期引玉 .1 问题的解答很明显 ,图 1中共有三个“田”字 .由于中间的“田”字与两端的“田”字 ,分别共用一个格子 ,所以 ,此共用的两格子内所填的数在求p时 ,均各相加两次 .…  相似文献   

18.
若干年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象”和“像”的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义项的分合也有一些变化。本文对二字义项的分合从它们形体的演变和用法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鬱”和简化字“郁”字在《说文解字》中是两个不同的字,检索历代字书、辞书、韵书,以及研究成果,从字形发展、义项和叠字等历时层面来考察“鬱”和“郁”字的异同,从共时层面观察现代方言中的“鬱”与“郁”,确认“鬱”与“郁”字在古代是音义不同,但又在义项上部分相通的字。现代虽将“鬱”简化为“郁”,但方言中仍保留着二者的不同之意。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