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2.
岩ái磙     
三年前的暑假,单位组织去庐山旅游,我因体力不支,没能去看著名的庐山瀑布,独自窝在宾馆里,翻阅随身带的《秦腔》打发时光。当读到“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时,觉得挺眼生,既不知道他的读音,也不了解它的意思,琢磨着“碌碡”上可以蹲人,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有什么作用,而当时手边没有可供查阅的电脑、字典等工具,也就让它闪过去了,后来差不多都抹去了这个记忆。  相似文献   

3.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4.
胡传虎 《出版参考》2006,(11):30-31
有一次,我在书房写东西,就听到门铃响。老婆很谨慎,没有立即去开门.可能从猫眼里看了看。就听外面大声说:“我是来送广告的!”一个女孩子的声音。可能没有危险吧,就听老婆开了门。  相似文献   

5.
你来信说,做记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来的记者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常常为抓不住重要报道题材而烦恼。见报的稿子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的东西,不要说读者了,连自己也不想再去看它一眼,因此怀疑自己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的“细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表现在你身上,可以说在许多青年记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是你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细胞”,而是看你头脑里有没有宏观意识,懂不懂得进行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工作之余,我喜欢动动笔,写写短文。每月,都有一二篇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因为我文化低、基础差,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要往其他报刊投,只是在本地开花结果而已。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天,我来到刘志坚老师的家,向他请教写作知识。他是全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作协副主席,已出版了多部作品。我很喜欢他的散文。他告诉我:“文无定法,认真就行。”我走时,他送给我两本书,一本《红尘风景》,一本《窗含西岭》,都是他的新作,他在书上签了名,写了“请友指正”。天哪,我的水平与你相差十万八…  相似文献   

7.
说起纪录片,我记得曾在一杂志上看到一位编导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做纪录片与其说我在拍别人,倒不如说我在拍自己,在拍我的感受,我的心。纪录片要用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情感不曾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这话对我触动很大,因为一个题材,如果连创作者本人都难以有所共鸣,那么它又怎能祈求创作出来的东西会打动观众呢 ?  在纪录片创作中,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客观现实去作具有理性意义的探究时,我们必然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观点传达给观众并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机器里多种监督中的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报纸则没有战斗力,没有读者,从而在报坛上也就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新闻舆论监督是“惹人”的事,被批评和被揭发者常常闹到报社来,有的竟结伙前来,拥一走廊人,闹得人几小时甚至几天办不成公。我就碰到过这类叫人烦恼的事。有一年我们政法部编发了周至县农村一个案例,当事人胡某认为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来我办公室大吵大闹,还拿头在墙上碰,说他“不活了”。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吓得我不敢让当事编辑出面,许诺由我这个主任亲自去他县调查处理。还有一年…  相似文献   

9.
搞了多年与档案有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忽然发现档案是一个很立体的东西,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它、研究它,会有不同的结果。我虽然后来学杂了些,但基本还是师出档案这一门。当我刚刚入门时,档案与历史关系还一直火热。我个人觉得,当时档案学“势单力薄”,跟历史学这门我国有着正宗血统的古老学科挂钩,确乎有点傍“大款”的意思。斯时,教材、论著都告诉我们这两者的关系,就是历史离不开档案的关系。从孔子、老子、司马迁到章学诚,一个不少地都被我们拉进自己的圈子。全国高校中的档案学专业,除少量外,大都隶属于历史学系,档案学还没有独立的文凭,…  相似文献   

10.
在几年前,企业界曾经流传过关于“天花板”的一些讨论。意思是说,在一些企业里,很多高级经理当他的职位到达某个高度之后,他在这个企业的职业生涯就失去了前途,再也没有希望,没有继续进步的目标。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知名企业做副总裁。他给我描述那种天花板的感觉。他说自己的前面是总裁硕大的屁股,自己屁股的后面还有一群脑袋,这群脑袋是他的部下。他的话语有些戏谑的成份。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团队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越往上矛盾越多,机会越少。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去当总裁,那样的话就乱套了,但的确存在自我价值实现和自主决策愿望的满足问题。几乎每一个企业中的经理人,都会有这样的要求。于是,  相似文献   

11.
××兄:上次我们在一起议到新闻工作者需要有什么样的基本的人格素养,我讲到了要有热情。但当时未及深论,有些东西今天通过这封信加以补充,供你参考。对于新闻工作者的热情,我以为要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客客气气,嘻嘻哈哈,更不是忙忙乎乎,大大咧咧,而是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爱之深”固然是热情,“恨之切”也是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激情是一个意思。记得鲁迅先生有言:“作文要热情,教书要冷静。”此为他的人生经验之谈,因为他既教过书,更作过文,两方面都实践过,最有发言权。新闻工作者,自然离不开…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13.
看到家装设计师陆路的私奔体微博“各位亲友,我放弃一切,和流浪私奔了……”知道这个“二”人肯定是玩真的。在他的过往生活中,曾经放弃过妻儿和狗狗私奔,放弃过工作和摄影私奔。他已经在QQ群里找人收养他的狗,也曾在博客上透露过自己要流浪的“远方”,也许是非洲,也许是西藏。我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地奔他家去劝阻。  相似文献   

14.
因为自己还没有一本作品结集,所以总觉得没有资格为别人的文集写序。至于为一位尚未谋面的作者写序,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今天我竞然破了例,而且决定写完以后,一定要赶在今晚作者出国之前把它送上门去,并希望能有机会促膝倾谈一番,是因为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在新闻写作中所追求的,竟和我那么一致。庄子说过:“空谷闻跫音则喜。”对我来说,则不仅是喜,更重要的是思。 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  相似文献   

15.
李辉 《网络传播》2010,(4):69-69
网购是一个时髦的玩意儿,虽已是十来年的老网民了,一直以来,我却从未想过也去试试水。此无他,只不过是囊中羞涩罢了。在深圳,像我这种收入水平,最多只能算是“城市贫民”了,可这却也并不等于我花起钱来一定会很小气——在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我恐怕比那些亿万富翁还要大方,还要疯狂;因为,我自打娘胎出来就是个不可救药的、不折不扣的“恋物癖”患者,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这种无止境、非理性的购物欲望是要不得的,甚至纯粹是一种浪费,然而,二十多年来,却从来没见得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6.
说起来,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再有什么特别牵心挂肚的东西了。您说,什么罪他没遭过,什么福他没享过,什么坎他没跨过,什么大起大落大红大黑大冷大热他没经历过?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都唱过千百遍了。但是,要有一天,谁要跟我说,嗨,老陆,你们家那一片的住户保不齐从今儿个起就全都上不了网了,我一准儿跟他急。那感觉就跟突然把我关进了小黑屋,或者把我扔进一个深八十米的枯井里后,就没人理睬了一样。  相似文献   

17.
干了几年记者,写过一堆“本报讯”,却找不到丁点儿“成就感”。翻翻曾为自己博取过些许虚名的东西,大多是“事儿好”,套句广告词:“事儿好,稿子就好,读者爱看,见报带响,嗨,您瞅准喽,准能获奖。”“事儿好”的东西别人碰上可能写得更好,自己心里有数。跑了几年社会新闻,参加过不少“活动”,赶过许多“场子”。听汇报,赶场子写出来的东西,嘁里咔嚓,砍瓜切菜般发了不少。看看锅里是“白水煮白菜”,盛到碗里再看还是“白水煮白菜”。碰到有人说好,自己更是汗颜,为啥?自己心里明白,有些从“场子”里搬来的东西,搭眼一看就是“白菜”,自己却“扭扭角  相似文献   

18.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19.
米高峰  李昂 《青年记者》2020,(11):79-80
贾樟柯说:“在德西卡的电影里,我学到了怎样在一个非常实在的现实环境中,去寻找、去发现一种诗意……正是通过他的电影,我才触摸到了纪实风格背后那些美学层面的东西.”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总有一种“作者论”的视角,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群,并力图捕捉到时代高速发展下人们最真实的生活表情和生存状态,构筑着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相似文献   

20.
出发前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时候(注一),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的问题。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闲谈,那时我们同在一个机关工作。他问:“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根据地来时所经验过了的。”“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注二)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