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朝宋代临川王刘义庆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世说新语》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炼,是《世说新语》语言的第一个特色,也是主要特色。记言或记行,“明畅不繁”,“简约玄澹”。所谓“不繁”,“简约”,即指文字的精炼。《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一般只有几十字,长则二百字左右,短则十字上下,其意己显,而遣词造句,虽不是字字珠玑,却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德行》篇载管宁见黄金“挥锄与瓦石不异”,而华歆“捉而掷去之”。达官贵人路过门口,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废书出观”。文字简洁,鲜明地表现了二人品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第十册语文第29课《小站》,篇幅虽短,但文字精炼,语句优美,结尾点明中心,以小见大,含义深刻。在教学时,必须紧扣题目,抓住“小”字,在“小”字上悟出“新”意。具体教学可分两个阶段、五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3.
释战国楚玺中的“登徒”复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王常《集古印谱》卷六18页著录有下列一方玉质私玺:从其文字风格来看,显然是战国楚玺。此玺左边一字,可隶定作“(?)”,即“绅”宇,楚文字资料中常见,多为人名用字,如楚玺中有“登绅” (《古玺汇编》1932)、“茅(?)绅”(同上2249),楚简中有“ (一中十巳)绅”(《包山楚简》93)、“秀绅”(同上101)、“ (?)(毕?)绅”(同上159)等,均其比。这样看来,上揭私玺中左边一字“绅”应是人名字,而右边二字则是一复姓。 “徒”上一字,亦见诸包山楚简,写作: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实词活用的修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使语句精炼简洁。语言简炼是写文章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古代作品中,这一点尤为突出。从物质条件来看,由于书写比较困难,作文字记载时,强调语言简炼是很自然的。章太炎在《乙卯札记》中云:“古人作书,漆文竹简,或著缣帛,或以刀削,繁重不胜,是以文辞简严,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良以文字艰难,故不得已而作书,取足达意而止。”实词活用,往往用一个词表达一个词组甚至一个句子的复杂意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文字的作用,是有历史价值的。如《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单元练习中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文字,其中“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中的“柿”字,误成了“柿”字(《教学参考书》答案两处并误)。这则文字被作为练习材料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并非从今年始,翻翻以前的本子,“柿”字也有印对的(如1987年第二版的高中三册)。过去对的现在倒错了,因这两个字的声旁形体实在太相近了。  相似文献   

6.
替代字刍议     
陈澧说:“文字既作,意与声皆附丽焉。”(《说文声表自序》)本来,根据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抽象概念的认识,拟制文字形体,以寓语音意义,似乎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我们对汉字系统作一古今比较,便不难发现,复杂的内部矛盾运动贯串于汉字演变流程,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循音而易字,易字而托义。例如:①(爱字的友字底换成心字底)一爱~,《说文》:“惠也。”表示“喜爱”义实为此字,已见于周代青铜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铭文。爱,《说文》:“行貌也。”后来都以“爱”字代“~”,并取得“喜爱”的意义,如《诗·小雅…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在文言文的文字解释上比原课本有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没有从概念上区分这三类字,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教学的课本来说也无不可,但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却是不利的。因为从文字训释的原则来说,用“同”这个术语注释的应只限于异体字,而古今字和假借字,都不应该用“同”来注释。注释古今字,按照传统的方式,一般用“某,古某字”或“某、某,古今字”等格式;现在有用“某,后来写作某”这个格式的(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比较明白合理,但还不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8.
天窗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即虚缺号。现代翻印的古版书,对古书中残缺的字或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字(如汉代瓦当文字“四方口服”)、或不便于见诸现代读者的内容(如《金瓶梅》、《三言》中的色情文字),往往用天窗字来代替。除此之外,有时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在诗文中故意留下天窗字。  相似文献   

9.
天窗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即虚缺号。现代翻印的古版书,对古书中残缺的字或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字(如汉代瓦当文字“四方□服”)、或不便于见诸现代读者的内容(如《金瓶梅》《三言》中的色情文字),住往用天窗字来代替。除此之外,有时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在诗文中故意留下天窗字。  相似文献   

10.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1.
借用彩色笔,增强直观性。教师板书课题时,主要运用白色粉笔,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运用彩色笔,便能使单调的板书骤然生动起来。如讲朱自清的散文《绿》,教师在板书课题时,用绿色粉笔写了个“绿”字。这种对课题的着色很具有艺术性,很自然,它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正是阅读分析《绿》一课所必需的。再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师同样可以用红粉笔书写“红”字,而另外的文字则仍可用白粉笔书写。这时,“红”字在课题中就显得醒目,这“红”字恰恰也是课文所要着重说明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高级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七单元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课本上有注解:“只有从它仅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看完注释,做学生的糊里糊涂,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花”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才分开而用,分开而读,“华”  相似文献   

13.
许多有志于用海南方言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之士,一下笔就往往遇到“有音无字”这只“拦路虎”。《〈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正是为了减少这一文字欠缺而作的尝试。《〈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内容有两部分:一是《海南音字典》所无的字(58字);二是《海南音字典》有此字无此音义的字(39字)。增补共九十七个单字。  相似文献   

14.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  相似文献   

15.
可爱的汉字     
汉字究竟有多少?《康熙字典》收集六万多个字,最近出版的一部大字典,据说有十多万字,真是浩如翰海呀。其实甭怕,常用的汉字并不多,掌握三千字就能阅读《人民日报》,我们这些普通的文字工作者掌握五六千字也就够用了。 咱中国的这种方块字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字之一。不说第一,是避免伤众。它精炼,同样一篇文章,与拼音文字相比,汉文可节约篇幅一半左右。一字一义乃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书”,但其字类学说却常为后代语法学家所诟病。人们认为:马氏的字类假借说和字无定类说是矛盾的。他在讲字类假借时,常常说某字本何类,例如“勤”“远”二字本静字,而用如通名“苍苍”重言,本状字也,今假借为名。“它既然有其‘本为’之类,还不就是字有定类吗?既说是字无定类,又按有定类来讲,这就是自相矛盾了。”“我们认为,能运用拉丁文、希腊文、英文和法文“与汉文无异”的马建忠,绝不会犯如此明显的错误。他所以这样论述,定有其愿意之所在。本文企图据《文通》各方面的论述,探讨一下马氏字类学说的本来思路,以期雪此文字冤案。  相似文献   

17.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标准不外乎两条:一是准确精炼,二是形象生动。鲁迅先生说“删掉一切可有可无的字”就是讲精炼的。西方哲人说“形容事物只有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就是讲生动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点缀”、“袅娜”、“羞涩”既准确又生动。但“碧天里的星星”就欠准确了,因为花少,星星却很多。名家的语言,当然是好的,但也不能排除欠好。在教学中要实事求是,有自己的见解,不是唯名人是从。且看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开头…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调色盘,能“写”出“画”来,信吗?我信,深信不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出“文字画家”圣手的东方古国,如画的诗文辞赋浩如烟海,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永州八景》等等。同样,世界各国也有大量的“文字画家”圣手出现,真是繁如  相似文献   

20.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