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这是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90年代以来,我国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与此同时,日本也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并将其作为日本“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 这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是相近的,其教育理念和一些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日本基础教育的"生存能力"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把“在宽裕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既点明了未来日本的教育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教育所应采取的方式。 所谓“生存能力”是指一种全身心的力量,指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  相似文献   

3.
胡国勇 《上海教育》2010,(18):68-69
以基础教育培养“生存能力”、高等教育培养国际社会“领导人才”为核心的系统的教育发展战略,是日本应对“成熟社会”的长远谋划。  相似文献   

4.
面对21世纪的即将来临,世界各国正努力作出各种预测和规划,以期增强本国的竞争力,迎接全球经济、社会的挑战。1995年4月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成立,围绕“21世纪教育的展望”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咨询,并发表了审议报告。当前,日本教育改革正朝着中央教育审议会指明的方向迈进,诸多策略、措施也在逐步展开,下面就是日本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些基本趋势: 一、确立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 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日本提出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是中央教育审议会根据社…  相似文献   

5.
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依据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从“生存能力”提出的背景、“生存能力”的内涵、“生存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分析、介绍了面时21世纪日本教育发展方向及实施策略。“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21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化、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多样化、信息化和重视人格化等教育改革“五项原则”指导下,日本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呈现出重视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着眼学生“生存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重视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也不断开展。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一、重新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信息技术教育。1986年7月,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议提出第一次咨询报告,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基础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化角度看,“生存能力”是正确选…  相似文献   

8.
197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1996年日本《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第一次咨询报告)也明确提出,今后教育中把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1998年7月,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咨询报告中,以“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存在方式”为题目,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转向以培养下一代“生存能力”为基本方向。可以说,“学会生存”问题的提出,将给传统的教育观念带来变革。向培养生存能力“转向”从何入手?日本把提高教师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每一个文化的建设者都具有网络生存能力,只有在网络中保证自己生存安全,才能发展自己。网络生存能力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必备素养。现行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网络生存能力培养的内容明显不足。以上海大学为例进行实证调查,寻求高校计算机教育对网络生存能力培养的落脚点。提出了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教育”,转向以生存为导向的“计算机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综合性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教育思想自1995年提出以来,在国际教育界迅速普及,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亦为中日两国所接受。中日两国是近邻,有着许多相似的历史背景。在终身教育体制下,日本和中国各自围绕“生存能力”和“素质教育”而进行课程改革。日本基础教育阶段各年级自2002年始普遍增设综合课,这是日本新一轮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思考、自主进行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我国部分中小学目前正在进行的综合课实验以及今后的大面积推广都可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发展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的三大基本政策,而“文明开化”则做为实现前两者的前提被列为基本国策。按照这一基本国策,为了“求知识于世界”日本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各类教育。明治政府的领导人认为,对刚刚起步的日本来说教育应负有两个使命,一是培养作为国家统一思想基础的国民意识,二是培养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昌淑 《学科教育》2001,(2):47-47,F003
为了培养年青一代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日本在中小学新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通过“综合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面向21世纪,在即将急剧变化的社会里,教育需要根据对未来的展望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把这种素质和能力称之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培养这种“生存能力”必须成为今后日本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使之自由发展,一…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把人的本体的发展置诸首位。以此为宗旨,各国在改革中普遍提出: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以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重新制定教育改革方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力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决定改革的成败。与之相一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开始关注人的本体价值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在教育的价值观、儿童观、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德育目标的选择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周晶 《江西教育》2005,(4):14-14
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踌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选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标志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必需的”,并在2002年把“综合学习时间”作为重要的课程领域。由于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谋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少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是笔者在大量解析“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实例时发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 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 ,可见 :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 1 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 1 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 ;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 ,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 ,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以在“轻松宽裕”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开始了二战后第六次中小学课程改革。本文概要介绍日本这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纵观日本近10年的教育改革策略,不难发现,重视家庭、社区与学校间的合作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如何整合区域资源、利用区域资源与学校的合作来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已经成为日本教育界正在不断探索的新领域.近年来,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难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投入到对儿童的照料和教育中去,同时,社区与学校的众多教育资源又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基于这对矛盾,日本政府出台了“放学后儿童计划”,期望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升区域教育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生存能力”及“人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可见: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