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曲调婉转动听,不仅有地方戏的幽默诙谐,更给人带有清新曲调感觉,因为其唱腔优美清新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黄梅戏的长期发展中,乐队伴奏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梅戏乐队伴奏可以很好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也有确立调式调性以及帮唱等作用。为了探究黄梅戏伴奏音乐在黄梅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梅戏乐队伴奏发展情况,对黄梅戏伴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梅开一度"是黄梅戏的首度辉煌,通过对"梅开一度"原因的探析可以为探讨当前黄梅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梅开一度"期间,黄梅戏在短短数年内从地方小戏,一跃而成全国地方戏五大剧种之一,政府的大力扶持、艺人的通力合作以及艺术自身的特质是促进黄梅戏首度辉煌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当前黄梅戏的发展也应从政府扶持、艺术家努力和戏种自身美学属性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覃嫔 《时代教育》2010,(6):9-10
自从黄梅戏诞生以来,它所创造的经典剧目不断.<女驸马>等作品的成功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它的特色音乐与优美的唱腔已成为黄梅戏的一大招牌.通过对它的唱腔、语言语汇、旋律、伴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经典剧目,关注和喜爱黄梅戏.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人才培养是繁荣黄梅戏的首要条件,首先要树立"技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加应强理论素养;其次实现"技文并重"教学理念的方式应实行文化课导师制。这是当代学校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认真贯彻中央戏曲改革政策,推行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黄梅戏改革.通过对艺人的思想改造和身份重塑,黄梅戏艺人由旧社会的"戏子"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剧目的整理和改革,剔除了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内容,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宣传国家政策的新剧.通过艺人组织的变革,将黄梅戏民间班社改造为国有剧团,艺人被纳入体制化管理.建国后的黄梅戏改革,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黄梅戏由民间小戏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剧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黄梅戏艺术,从音乐传承到发展,体现出中国戏曲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创新,黄梅戏音乐传承是剧种发展的原动力,黄梅戏音乐的独特性在传承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湖北的黄梅采茶戏传至安徽变化发展为"黄梅调",新中国成立后"黄梅调"更名为"黄梅戏",并得到快速发展。黄梅戏男腔跟随着黄梅戏的脚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本文从黄梅戏发展的三个阶段出发,以每个阶段的代表唱段为基础,从音乐本体上探寻其男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戏神崇拜与其他行业祖师爷崇拜不同,戏神众多,各说不一。黄梅戏戏神崇拜是众神崇拜,既崇拜"唐王",又崇拜"老郎",还崇拜"田、郭、窦",它是由多剧种和其它艺术门类祖师崇拜合并且美化而来。究其原因,既与黄梅戏形成较晚有关,也与逃水荒灾民传播有关,还与黄梅佛教兴盛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8月,安庆师范大学以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的项目"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联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启动实施。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针对黄梅戏旦角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地方戏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和表演实践训练,引导演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提升其审美境界、理论素质、表演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振兴,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博物馆APP以用户的情感和交互体验为根基,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和再芬黄梅戏剧院结合起来,用户通过APP感受和回味黄梅戏的韵味以及其中积淀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实现博物馆与用户的交流,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认知度,提升大众对黄梅戏的欣赏水平,为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可以对博物馆形象宣传推广、展览方式和信息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梅戏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分析黄梅戏日见衰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观点: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吸取了民间歌舞和其他戏曲的声腔,舞台艺术和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黄梅戏服装从最初的简陋到对兄弟剧种程式化的吸收并用,经过艺人不断的艺术加工,使黄梅戏服装与演唱在解放后都达到了高峰,并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浪漫抒情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后,黄梅戏舞台艺术和服装又吸收各种影视剧表现手法,变成了时尚新潮、奇异绚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传统黄梅戏源自生活,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传统黄梅戏的艺术生成深受安徽民歌的浸润,以及安徽戏曲和民间艺术的涵养,充分汲取民间艺术养分,移植其形式,承传其内容,实现由"歌"到"戏"的艺术嬗变。  相似文献   

15.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从历时、系统关系角度重新审视当代安徽黄梅戏发展环境,考察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剖析当代安徽黄梅戏场域结构变迁和不同黄梅戏场域的生产、消费惯习。当代安徽黄梅戏发展主要集中在以各级黄梅戏专业剧团为生产主体的黄梅戏场域,它深受传统场域影响并引发长达数十年的黄梅戏改革。黄梅戏改革能否推动黄梅戏繁荣主要取决于它是否顺应黄梅戏自身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胡亏生先生的《黄梅戏风貌》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将情感创造元素引入到中国黄梅戏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黄梅戏艺术的深化发展。本文通过首先分析黄梅戏艺术表演中的主要特色,并具体论述黄梅戏表演的情感创造途径,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黄梅戏表演的情感艺术。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安庆宝贵财富。黄梅戏与安庆旅游可以互动发展:通过黄梅戏艺术表演,全力促销安庆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安庆旅游特色,注重黄梅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断提高安庆旅游经济效益;借助安庆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培育观众,拓展黄梅戏题材,促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薛晖 《儿童音乐》2011,(11):44-45
课例:梨园百花——走近黄梅戏这节课由永州宁远一中李文英老师设计,也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中鉴赏教材。该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剧目分类及其特点;学习演唱黄梅戏选段,积极参与黄梅戏的表演,大胆尝试黄梅戏歌词的创作,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丰富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