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璐 《科教文汇》2007,(11Z):185-186
黄忠廉教授大胆摆脱传统议论,提出了“变译理论”,为以忠实为主旋律的中国译论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诞生伊始,变译理论便引起学界的一片质疑,尤其对文学翻译中的变译。本文结合一些学者的批评性思考,根据其理论内涵。试图廓清变译的几个规定性特征,从而澄清一些学者对它的不解,并促进这一新生的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黄忠廉教授大胆摆脱传统议论,提出了"变译理论",为以忠实为主旋律的中国译论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诞生伊始,变译理论便引起学界的一片质疑,尤其对文学翻译中的变译.本文结合一些学者的批评性思考,根据其理论内涵,试图廓清变译的几个规定性特征,从而澄清一些学者对它的不解,并促进这一新生的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闫绒利 《内江科技》2010,31(12):38-38,59
本文结合变译的理论知识,分析了变译理论在旅游资料英译中的适用性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变译手法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翻译民俗文化,以了解变译策略的优越性和特效。  相似文献   

4.
吴英平 《科教文汇》2012,(11):135-136
高校网站作为对外传播信息的窗口,英文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等获取信息量的正误,影响传播效果。在翻译时要遵从读者的阅读要求和习惯,将译文变通为读者易理解的文字。变译是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要求对原作进行变通和翻译,适用于科技信息翻译、新闻翻译等实用文本翻译。网站有明显的宣传特点,属于实用文体,适用变译理论。本文用七种变译手段中的"增"、"减"、"编"、"缩"、"并"来说明这些策略是如何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5.
为变译正名     
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忠廉教授在申请国家“九五”社科甚金规划项日“变译理论研究”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变译”这一概念,使导“变译”一词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变译”早就存在,并被许多翻译工作者广泛使用,只不过翻译界一直不肯承认“变译”的地位,将其等同于“误译”,总让它以“反面教材”的形象示人,笔者认为现在有必要为“变译”正名,主张翻译界应该正确认识“变译”、对待“变译”,重视“变译”研究,本文试从三个角度论述“变译”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李伟红 《科教文汇》2007,(3S):178-178,184
旅游资料英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吸引国外游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译语信息的接受性,并针对不同的读者做出相应的变译。笔者以信息论中冗余信息的压缩和解压缩理论以及信息离散理论为基础,从信息传递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了旅游资料英译的具体变译策略,提出变译在旅游资料英译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信息论角度浅析旅游资料英译的变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料英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吸引国外游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译语信息的接受性,并针对不同的读者做出相应的变译.笔者以信息论中冗余信息的压缩和解压缩理论以及信息离散理论为基础,从信息传递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了旅游资料英译的具体变译策略,提出变译在旅游资料英译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晓翠 《科教文汇》2009,(3):243-243
功能主义目的论不再把翻译看做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而是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要采取的策略。同时,评价一个翻译活动时,社会环境等因素也要纳入考察的范围。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解读《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  相似文献   

10.
功能主义目的论不再把翻译看做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而是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要采取的策略。同时,评价一个翻译活动时,社会环境等因素也要纳入考察的范围。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解读《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特异性这个角度拮取数例分析了英语汉语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替代形式,即:"正说反译、反说正译"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峥 《科教文汇》2008,(35):254-254
本文首先通过论述何谓翻译变体理论及翻译变体理论的主要特点,指出了变译理论中的某些策略可以应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当中,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三种更加具体的变通方法:概括法,意象法,俗语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于可译性问题的争论,旨在分析可译性是必然的,思维、语言和共通的文化是可译性存在的前提,同时指出由于语言差异,可译性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4.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8,(34):52-53
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绝对可译论、绝对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必然会造成文化亏损和语言美的损失。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崔兰 《科教文汇》2012,(10):75-76
翻译是"技术"、"艺术",还是"科学"?这个问题至今难有定论。但无论如何,"翻译学"这个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译界学者所接受,并且大多早已积极投身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当中。而中国目前的译学建设不得不说受到了西方译论发展的影响。本文对西方译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所引起的问题,即国内译界不少学者所提倡的"中国译学"的建构问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9,(36):259-260
Catford提出不可译性分为两种情况,印文化的不可译性和语言的不可译性。本文通过一些翻译实例着重论述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并提出了处理不可译性问题的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闵西鸿  刘芹 《科教文汇》2013,(13):139-139,144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源语文本中使人发笑的幽默语言在目的语文本中会因为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而一定程度丧失了幽默的特点,造成译入语读者难以体验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文本效果,译本的文学价值难免会因此而在目的语中降低。译届关于英语幽默语言外译的研究较多,而对汉语幽默语言的外译研究却少得多。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中的幽默语言为例,从可译与不可译两方面探讨了该作品中幽默语言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定义了“什么是复译”之后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切入,分别从语言的演进、翻译主体的历史性和翻译过程的历史性三个方面,用阐释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原理,结合实例论述了“为什么非有复译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