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是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广东省东莞和中山两市共56个专业镇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专业镇产业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业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并且专业镇的生存期越长,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城镇化水平提高效果越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LQ)测算并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 、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呈负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9年,国家颁布《关于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打造12个重点旅游名镇,带动周边景区景点的发展,并以此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值此旅游名镇强大的发展势头,金龙山镇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争创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名镇。从规划角度探讨新型城镇化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互影响的问题,基于我国2005—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各自都存在较强的惯性;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且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都具有持久性;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持久;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技术创新网络是专业镇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分析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增长模式入手,提出了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网络“组建平台、构筑网络、强化职能、提升层次”的构建思路以及共生型开放式的双环结构模型,并提出若干实施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8,(4):39-43
从城镇化视角,探讨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背道而驰的原因,通过理论模型刻画了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逻辑关系,并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及其两个维度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时滞效应,城镇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城镇化水平是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作用机制,滞后的城镇化水平成为使得产业结构升级难以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确分析和评价专业镇竞争力,客观认识和了解专业镇发展现状及竞争优势,对专业镇的政策制定及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专业镇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内容入手,从城镇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环境竞争力五个方面构建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专业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型,为客观、全面、定量地评价和衡量专业镇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河南"两不三新"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农村中小企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农村中小企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社会各个组织以及农村中小企业本身如何助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经济,使其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通过研究目前国内典型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做法,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广东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广东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专业镇发展的现状及与国内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广东省专业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广东专业镇发展与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广东专业镇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利用Moore值作为分析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过程的具体指标,对2003—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碳排放结构调整演化程度和态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8—2014年西部地区相关数据,从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度等方面分析其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支持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其中,第二产业贡献最为显著,第一产业贡献最弱。从三次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看,第一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变为严重不协调,而第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转变为优质协调。基于此,从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产业打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分类的广东专业镇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东专业镇是我国最为典型和突出的产业集群之一。从产业分类的角度入手,分析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00—2012年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失调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京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彬  李震 《科技与管理》2012,14(4):74-78
在分析南京市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展和演变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就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速度快于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等原因,南京城市化发展由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向两者协调发展演进;为了促进南京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市区,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自200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分三批公布了我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进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或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热潮。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有益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产业布局容易陷入单一化发展的状态,这样“矿竭城衰”的宿命便难以避免。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原则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7.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与人力资本基础相互协同。这种协同关系决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重点、路径和方式。山东省产业结构正在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模式的转化,人力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对这一转化的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能力;其次,人力资本决定了技术进步的类型,从而也就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式。三次产业区位商值的变化表明,山东省第一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而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步形成。所以,增加高层次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引用了复杂网络理论中刻画网络结构的三大统计结构变量:度分布、聚集系数以及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作为刻画集群网络结构的变量,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这些结构变量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魏敏  胡振华 《科研管理》2019,40(11):67-84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赋权,借助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度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前者明显快于后者,两系统时间性协调存在不均衡性;从结构功能看,两系统相互作用不明显,整体功能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动态趋势看,两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但协调类型从城镇化滞后转变为产业结构滞后;各市协调发展度存在不均衡性,东部城市远高于中西部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