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落地有效的重要保障。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涵盖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研究方法主要以“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多维层次分析法”,指标选择以定量指标为主。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创新驱动导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从创新驱动导向的发展脉络、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三个角度,阐述了创新驱动导向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建立R D资本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强创新体系评价的政绩考核多元化以及建立国有企业和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新常态经济下,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导向的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区域创新体系(RIS)已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年(2007-2009)国外学者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回顾,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实证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归纳综合了目前国外RIS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程度的评价,根据实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创新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前者突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度评价,后者突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评价。通过回顾分析世界主要创新型强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给出了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从省级区域层面看,仅北京、上海和天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这与其强化研发投入、提升专利质量、发展技术市场、培育科技服务机构等举措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江苏省创新驱动战略布局,以及围绕这一战略布局开展的政策设计与实践;研究其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创新人才、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布局特点,并结合广东特点提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在科技体制改革中首当其要。从科技评价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分析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新形势下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任务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系统失灵和转型失灵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为解决两类失灵问题、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了应对思路。本文通过构建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分析框架,总结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的国际典型经验,剖析国内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首先,从理论上阐释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机理与路径。其次,总结美国战略需求导向和欧盟使命导向的科技创新治理布局与实践。最后,梳理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挑战,并提出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的基本思路。研究发现: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有助于解决制约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系统失灵和转型失灵问题。实践层面,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已经嵌入美国和欧盟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而我国需求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需求驱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尚不成熟成为制约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国迫切需要统筹国家创新体系能力、效率和方向建设,建设和完善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一般框架等理论,分析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特点,从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五个维度构建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阐述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内涵及创新驱动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时间序列及横向对比等维度开展对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监测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广东存在社会研发能力较弱、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创新财政投入力度不大等问题。提出广东下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放式创新是在传统创新模式逼仄情势下出现的"创新范式转型"。在以总量变化的解释性数据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开放式创新更适应了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其研究数量自2003年以来逐年攀升,研究内容涉及概念源起、组织形式、产权及创新风险、绩效等多个视角,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有很大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该领域可着力于其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组织管理成本、外部环境及政策、局部创新与全局整合的平衡等角度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界定创新驱动要素内涵,构建创新驱动要素评价模型,并运用熵值法对北京、深圳、上海等20个城市的创新驱动要素质量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沿海城市的创新驱动要素综合得分较高,创新驱动资源较丰富,创新驱动环境较好,但企业创新驱动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东北地区城市的创新驱动要素质量水平则相对薄弱。针对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城市间要素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据此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创业学者提出了从行为视角来解释组织生成过程的研究主张,但直到最近,组织生成过程才成为学者们竞相关注的热点课题,甚至有学者将组织生成过程视为创业领域内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主题.本文选择1988—2007年间发表于JBV、ETP、JSBM、SBE等顶级创业杂志中有关组织生成过程的研究文献为分析对象,评价研究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并归纳了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末,中科院的一批生物学家及时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信息介绍到国内,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回顾了中科院生物多样性研究20年的主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研究方向建议,同时提出应加强支撑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3.
系统的评估问卷调查研究质量是评价相关研究贡献程度的基础.在分析问卷调查研究的特点、展开研究的情境、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研究理论框架,探讨了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七类误差;围绕各种误差,提出了一个研究质量评估框架;运用该框架评估了国内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研究,并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马太效应视角,基于对基础研究评价与马太效应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解读,深入分析在基础研究评价各要素层面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我国现行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中国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改革方向的同时,重点从评价流程、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专家及评价对象等5个要素层面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科技进步监测评价体系设计构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充分认识科技评价监测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成效显著地区的评价方法,以公平客观、科学实用、系统全面、体现特色为原则,统筹考虑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发展变化进行了湖北省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研究影响评价是一个跨学科新领域,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与研究组织已将其作为科学决策的实用工具.着眼于医学领域,对国际上研究影响的定义、评价框架、影响分类和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国际上通常使用混合方法来评价医学研究影响,包括文献计量、同行评议、案例研究和经济学分析等,但需要采用利益相关者访谈验证自制评价框架的有效性;同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最佳的研究影响框架,影响归因有难度.最后结合实际,为我国医学研究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科技评价范式由绩效评价转向影响评价;提高科研人员创造、捕捉研究影响的能力;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理论研究;构建资源库以提供数据支撑等.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组合策略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组织一切策略的终极目的。就战略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而言,组织战略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行为表现、工作动机以及员工潜能发挥的参与机会,而这些要素需要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加以促进和推动,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策略达成此目标,这是目前该领域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基于不同视角的人力资源组合策略,对每一种策略的构建思路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描绘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胡涛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153-156
在高校普遍实行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的背景下,从考核体系构成、考核指标选取、考核目标的制定、考核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入手,提出建立较为合理、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为高校科研业绩考核提供方法参考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科技进步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展农村科技进步评价是发展和提高我国农村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转化和科技进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角度,运用增长率的概念,通过对2001-2010年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得出我国过去10年间的农村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