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存在评价主体错位、评价方法单一、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引入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已形成广泛共识。文章阐述了第三方科技评价的概念与内涵,论证了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建立的必备要素,且以海南省为例,探索了海南省建立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价能有效的弥补内部评估的不足和缺陷,科学合理的构建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科技评价中如何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国科技评价中第三方评价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第三方评价在科技评价中未充分发挥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评价主体的独立性不够。为此,提出建立基于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科学、公正、公平的科技评价体系才能保证第三方评价在科技评价中真正、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并提出通过采取立法、扩大需求、政策扶持和完善行业规则等措施来打破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的发展壁垒。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提出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规范第三方评价,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积极性等政策精神,从整体制度建设视角总结分析我国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发展实践,以期为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制度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在对国内科技成果评价有关标准、论文和政策等文献信息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科技成果评价的概念与分类、政策与标准和流程,总结得出当前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已成为主流且评价作用明显,同时发现存在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独立地位欠缺法律法规保障,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不足,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并针对当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落实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和国家《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要求,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建设,使其充分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趋势,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助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5.
戴拥军  韩晓路 《科教文汇》2012,(36):163-164
文章通过分析第三方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意义,提出了第三方教学评价系统的基本需求,完成了系统总体架构和各模块的详细设计.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对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丹 《科技风》2023,(6):151-153
十九大报告后,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也由政府主导向第三方评价转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以量化为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遵循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等原则。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可适用于第三方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三方科技评价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目前的市场机制、技术交易规则、交易标的信息披露的标准还没有建立,法律和制度也不完善;二是我国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还不成熟,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严重缺乏,且评价能力与水平也无法满足市场要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亟待提高、缺乏引领创新的标准和行之有效工具。本文就如何在我国建立第三方科技评价体系进行深讨,找到第三方评价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为建立市场化第三方评价体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价的规范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评价规范体系是科学评价管理与监督的基础,科学评价管理与监督需要科学评价机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作为保障,只有形成了科学合理、健康完善的评价规范体系,才能实现对科学评价活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科学评价规范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机制与制度;第二层次为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三层次为行业规范;第四层次为科学评价管理与监督。但各国科学评价发展水平不一,科学评价规范程度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科学评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组成的有机系列。选择评价指标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关键,指标体系的优劣主要看其对指标的选择。本文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为例,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筛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效率,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是解决职业教学工作维度、信度、效度的基本途径。他既符合国家的政策趋势,也符合各大职业学校教育利益分配原则。第三方评价系统的建立直接提升了办学质量评估的效率,也为各大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具专业性的教学参考依据。构建第三方评价系统的原则、方法和关切点等诸多的问题。值得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思考、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目前科学评价活动出现的一些新动向,认为科学评价理论研究正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新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理论的整合研究、科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国际融合、知识评价研究、网络科学评价研究、科学评价学学科研究和科学评价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网络评审条件下,如何使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快速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项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分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经验,提出了网络评审条件下,设计、编撰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项目的电子版推荐书主要内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邱均平  嵇丽 《科研管理》2003,24(4):22-28
本文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评价功能和机理、评价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美国SCI在我国科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SCI,从而对SCI的科学评价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促进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科普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已迈入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文章在归纳上海科普事业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之后,根据科技评估和科普评估的一般理论,对上海科普工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基本理念进行了初步设想,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权-G1法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的G1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建立了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科学技术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2000-2005年期间的科技发展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构建了包含治理工业污染投资等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G1法确定指标权重时,对准则层和各指标层分别用G1法赋权,解决G1法直接对指标层赋权、无法对准则层进行评价与排序的问题。三是对主观赋权G1法与客观赋权熵权法得到的权重组合赋权。这就避免了现有研究的客观赋权法无法反映专家经验、或主观赋权法无法反映客观条件变化的双重弊端。  相似文献   

16.
曾旸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4):49-51,54
在分析科学基金同行评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选择评议专家、建立统一的专家库、加强评议专家的自身修养、利用微机化和网络化管理采取双盲评审制度以及对专家评议状况进行评估等方面对完善科学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体系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的质量,从而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效益与效率。  相似文献   

17.
科技计划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科技计划评估的发展历程,对科技计划评估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构建科技计划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最后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为例,对科技计划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建立了973计划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将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分为评价筹备、函评会评和绩效评价报告撰写修订发布阶段,以2015年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绩效评价为例,梳理分析其工作流程和具体实施情况等相关工作内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具有前沿探索与人才培养双重属性,同时还具有资助力度大、周期长以及考核宽松等特点,相关绩效评价工作结合该类项目特性,基于同行评议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抽查项目与总体项目评价)设计,取得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度绩效报告》为精简版主报告在内的3份研究报告.研究结果提示开展科技项目评价要注重项目的 特质与要求,根据国家发展相关战略部署和要求不断改革、规范与优化流程管理,并注重开展同行评议,不断拓展科技评价的范式与边界,以促进科研项目科学合理与平稳有序发展,并促进提升我国科技评价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周建中  李晓轩 《科学学研究》2006,24(Z2):500-504
借鉴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学科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心理学学科领域开展评价,分析我国心理学学科的资助情况、论文产出、资助管理以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心理学学科评价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科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科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就我国如何开展学科评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