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在词典中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我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简洁的导入之后.我和学生开始了《在山的那边》的学习。根据诗歌的特点,我们确定了这首诗的学习方法——朗读。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美读——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朗读课。首先我要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于是他们就放开喉咙读起书来。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叫朗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感情。两三分钟后,教室里沸沸扬扬的读书声停了下来,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了对课的第一遍朗读。  相似文献   

3.
许水军 《考试周刊》2014,(92):16-16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和机械绘图的电脑应用提出新的要求,而对中国特色职业学校的具体要求是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人才。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需要这种有着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型人才,此现状明确了职业学校要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对口国家政策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其中根据对《机械制图》相关课程的不断改革势在必行,这门在工科里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将如何使学习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适应,深切需要教师积极探究进而找到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高考语文试卷看,无论是文学鉴赏题,还是现代文阅读题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比喻”修辞是考查频率最高的一种辞格。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运用比喻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浅淡管见。  相似文献   

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比较阅读这样的教学形式,经常可以在教学中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可由于有的文章篇幅比较长,能合理操作起来的就比较少。但是,比较阅读对于诗歌的教学却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的诗歌是人类文学的宝库,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土壤。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体察人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真可谓诗海浩瀚。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9.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的宫女之多,由宫女们梳妆打扮的盛况可见一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氺也。”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像打开的梳妆镜,洗脸倒掉的胭脂水使渭水涨起油腻,这些都好理解,然而“绿云”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却令人费解。关键是“绿”云为何用来比喻“黑”发?在视觉上,无论是“墨绿”“深绿”“微绿”都不能与“黑”相比。  相似文献   

10.
11.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茧的基础理论之一,且《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在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出这样的疑问:“强调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平等对话,但其精神实质,我们是否真的把握准确了呢?”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运用了对话式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比兴”这种手法始见《诗经》,“比兴”依据朱熹的解释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相似文献   

13.
曹作国 《语文知识》2000,(10):63-6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语文》在第246—247页汉语知识(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一文中,谈到多义词时写道:“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  相似文献   

14.
案例:以新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古代诗歌"单元的教学活动为例。此活动由我与两个班120名同学参加,时间约三周左右。分别完成了《(诗经)二首》、《离骚》、《孔雀东南飞》、《陶渊明诗两首》的教学任务。采用了导读、讲读、诵读、自读研讨等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朱自清先生以细腻婉约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淡雅素洁而又美丽多情的月下荷塘图,营造了朦胧静谧幽深的意境。文章所表现的清秀的风格、优美的语言、精巧的修辞深受后来作家的好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篇散文表示质疑。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钱理群、余光中等名家的评论文章,深受启发。但是,对...  相似文献   

16.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1919年回绍兴老家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力作。自小说发表之日起时至今日探究者众矣!笔者涉足中学语文教坛近十年,多次研读、反复执教,深为作品所打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探究其成功之所在。搜集、查阅了有关材料,其观点各异,其执说法不一。然就我个人浅见,恐怕“对比手法运用”应该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吧?纵观全文,对比手法运用贯穿始终,妙用致极。从景物到人物,从人物性格到人物情感,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展示了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主题。笔者就“对比手法的运用”撰拙文试析之。  相似文献   

17.
章辉 《湘南学院学报》2010,31(3):122-124
《死亡美学》从哲学、文化学、艺术理论和美学等多重角度探询死亡问题,并主要从艺术角度切入,展开对死亡的运思。死亡意象是其中一个具有丰富思想胚芽和容纳丰富规定性的中心范畴,也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作者不但注意到了死亡意象的一般性意义,还注意到了其特殊性。并不忘在理性沉思之余,以优美的散文笔调去阐释死亡诗意般的美,使研究文本本身也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8.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看到了胡老师的《是"比喻"还是"对比"》这篇文章,我有不同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我认为是比喻而非对比。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正如  相似文献   

20.
具体施教时,我让学生顺利完成了第一,二个教学环节,但在完成第三个环节时,我打破了预案设计,用“倒回去看看,再往前走走,连起来想想”的前后贯通的整体阅读教学方法,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深入理解了船长的品质,一箭双雕。使课堂精彩纷呈。下面就是这一教学环节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