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潮的互动性指组成文学思潮的现象群在走向思潮整体的过程中被整合的状态。可分为时间性互动与空间性互动。文学思潮是寄寓于多个现象之中的,离开了具体的寄寓现象,我们无法找到、更无法感知文学思潮,其本质是“现象”的。文学思潮的系统性存在着不同的样态,即以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系统性。文学思潮可以在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等方面形成一个个系统,同时,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又可以被整合成一个系统来呈现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系统性的本质,体现为各因素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定指性强是“x-方的N”结构具有照应功能的重要前提。该类结构在篇章中的照应表现为回指和下指两类。从内部看,该结构的构件在用词和组配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从外部看,是否选择“x·方的N”结构作照应语,受到语言和非语言语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论性向     
性向的概念在几乎所有以目的为导向的人类行为中都要涉及,它与准备性、适合性、倾向性之间有着共同与交叉的地方,长期被混用。其实,性向在广义上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行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义词的融合现象,即:最初具有分布对立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类义词,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后,只有一个得以保留,另一个不再具有独立的使用环境,只能作为一个语素和融合者共同出现在同一个使用环境中。“肌肉”义的“肌”和“肉”的融合过程就是类义词融合现象的表现。类义词融合现象的产生大致是思维经济原则、认知因素、语言符争的任意性以及词汇的丰富和发达等方面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与人道主义均对异化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但这丝毫不表明两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下“平等”和“自由”现象的剖析,富有启示性地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分歧呈现出来。这其实同时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自身呈现。然而,对这一经典案例的理解离不开时“感性现实”概念的的深切领会。只有达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存在论境域,我们才能明白了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秘密正在“感性现实”之中,才能指认出它的自身逻辑。这种当代性表现为:深入到生存困境的根源即存在方式的自我异化之中,揭示出人类当下的基本生存样态及其扬弃的可能性,共产主义实践批判因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一种呈现与自觉。  相似文献   

7.
“能V多少(就)V多少”是现代汉语常见的结构,结构义为前项“V多少”指出前提条件,后项“(就)V多少”表达认可和接受。结构对数量的倾向性是语境赋予的,是“多少”对举表不定指的体现,其本身对数量没有倾向性,这种无倾向性使得该结构在语境中呈现认可大量、勉强认可小量和认可任何量三种含义。  相似文献   

8.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9.
学校不可忽视的德育“死角”──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沈从峰,李锦,吕从坤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经过有关政府机构周密考虑、精心组织的一种有形组织。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害关...  相似文献   

10.
“成绩分化”是教育领域学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群体现象,一般呈现“阶梯状”常态分布。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呈现出非常态的“悬崖状”“断裂”分布,这种非常态的“断裂”分布影响了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此,我们围绕完善中小学教育衔接、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实施科学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践探索,有效控制了初中生学业分化现象,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孩性”在本文里指的就是“孩子的个性”,在心理学里,“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学术界基本同意“ethnicgroup”是指拥有名称的人们群体,它具有真实或假想的共同祖先,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一种或数种共同文化要素。虽然当代西方学者曾经比较普遍地将“ethnicgroup”定义为大社会中小群体或次群体,但是,目前认为“ethnicgroup”也可以是主流群体或多数群体的观点渐成主流。因此,将目前汉语的“少数民族”和“56个民族”的“民族”英译成为“ethnicgroups”是比较正确的,并且继续使用“TheStateEthnicAffairCommis-sion”来翻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应该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3.
人格(personality),也可译为个性,“它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大方面。这些倾向和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的的。它们既同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综合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义给人的其他各种素质打上人格的印记,使之具有个性特色。人格其自身是一个系统,有自身的层次结构,“表层结构表现为品德、爱好、信念、理想、意志、情趣等”;“深层结构表现为性格、气质、风格等”。  相似文献   

14.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杨诚德曹丞杨连瑞一、关于“师范人格”问题的提出(一)人格的涵义“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rsona,意指“面具”,是指戏剧中演员所带的特殊面具,它表现了戏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意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了既具有表现于...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沟通需要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参与,指的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即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也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这里的“在场”实质上是指个体的“思”在场,“思”是参与的根本标志.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有“思”,才有可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之“思”.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现实让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思”的缺失现象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孙永红 《宣武教育》2007,(10):41-41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都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结合体,只有建立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反之,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矛盾激化,导致不安定因素的形成。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与双困生谈话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这里,我所说的双困生,一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二是指那些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抵触情绪强,逆反心理严重,不服从老师的管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FzraPound)是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1909-1917)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成就突出者。意象派诗歌实践的核心是呈现意象,写出硬朗清晰凝炼的诗,“绝对精确的呈现,不要冗词赞语”①。(但“‘意象派’并不仅仅意味着画面的呈现。‘意象主义’指的是呈现的方法,而不是指呈现的主题。它意思是说要清晰地呈现作者想表现的一切。”②)关于意象,庞德所作的定义是:‘”‘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一刹那时间中理智和情感的复合(complex)。”“正是这种‘复合’在一瞬间的表现,引起了那种突然得到解放的感受;那…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问题是由教育实践中林林总总的“教育不公”现象引发出来的,“教育不公”在本质上是指没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所产生的后果,这些后果是以现实的意义表现出来的,因此,只有在“反教育不公”的道路中,教育公平才得以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9.
刘雪平 《中学文科》2007,(6):118-118
教育学认为,“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与自己的角色、身份、年龄特征、文化习惯、社会规范不相吻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正常运作的行为,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还可能有集团性。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持续旷课、离家出走、酗酒、吸烟、不良交友、赌博、打架斗殴、轻微违法犯罪等。  相似文献   

20.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