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2008年第8期刊登了张登平老师的《由孔乙己“盘”着两腿说起》。张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因偷窃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小伙计再看见孔乙己时,见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里有些不妥,打折了的腿是盘不起来的,文章违背了医学常识,这对于曾经到异国去学医的作家来说,是个小小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刊登了张斗和老师的文章:《对联热的冷思考》。笔者品读再三,心有戚戚焉。同时,对张文关于对联知识的阐述,略有存疑,提出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3.
“严”与“宽”是班主任工作的高度概括,如果说“宽”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严”就是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作为班主任,要“严”而有度,“宽”而有法。怎样做到“严”而有度呢?  相似文献   

4.
"简而有法"是欧阳修重要的散文理论,出现于宗经复古的宋学背景下,以《易》、《春秋》等经典为效仿对象和文化渊源。"简"指文章用语简洁平易、叙事裁剪熔炼;"法"指文章之艺术法度、用意深刻。"简而有法"要求文章既要简洁又要章法自然、寓意深远,兼具形式意义和内容意义,可视为一种文章的整体风格。其美学内涵主要包括简洁凝炼、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言简意深、意在言外的审美境界,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叙事策略三个方面。欧阳修"简而有法"说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理论旗帜,对后世散文创作和批评中的尚简风气和文章繁简理论有着系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读完《班主任之友》第10期中周玲老师的《谁扔的纸团》后,笔者心中满是对周老师的敬佩之情。周老师用她的宽容和独特的育人艺术让学生主动认识到错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周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赞可夫的一句话:“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多么警醒的话  相似文献   

6.
老师就是老师,看起来很无聊,好像在玩文字游戏,如果读者有兴趣,读读郭老师的《“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6年9月)和程老师的《答“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7年1、2月)这两篇文章,也许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了。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直是这样翻译的:(曹刿)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  相似文献   

8.
杨国湘、卞庆龙二位老师在合写的文章《“床”作何解释更合理》《(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认为李白《静夜思》一诗首句中的“床”应作井沿、井栏杆讲,作卧具的解释是不恰当的,并为此写下了“床”不作卧具解释的六条理由。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者用“半旧”一词描写了贾政王夫人的内室陈设——“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钟鸣鼎食的荣府使用了“半旧”的什...  相似文献   

10.
纪成涛 《山东教育》2007,(11):12-12
《山东教育》2006年第25期刊发的《拿什么拯救你,农村教育》一文,我本来是没有读过的,可我读了2007第7期李守永校长撰写的《谁来救救农村小学教育》后使我兴趣骤起,于是也拜读丁黄明老师的《拿什么拯救你,农村教育》,继而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读了《山东教育》2006年第9期《也谈〈枫桥夜泊〉》一文,对于王惠老师的观点,颇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3.
张健 《班主任》2013,(8):36-37
1.以故事导说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兴致盎然时,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4.
《中语参》(2004年3期)刊发了江苏徐学珍老师的一篇短《“最……之一”说得通吗?》。在这篇短中,徐老师以苏教版《向沙漠进军》一中的“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一句为例,说明“最……之一”合用是错误的,它违背了词典“最”字的意义,“既不合逻辑也不符合语法”。笔认为,徐老师的这个结论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5.
读完孙绍义老师的《浅谈“推敲”二字的意境》(见《中学语文》2000年第11期)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然而新则新矣,文中却有几处明显的缺憾。首先,孙文说“僧人访客归来”,将作者的原意完全曲解了。“敲”字出自贾岛的五律《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云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从内容上看,贾岛在一个月夜去拜访友人李凝,因主人外出,所以题诗一首示之。并非访客归来回到自己的住处。孙文又说“在那样深,那样静的夜晚,再冒出一个人来,《题》诗中仅贾岛一人,又能从何处“再冒一人”  相似文献   

16.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17.
随手翻阅《语文教学之友》,看到2003年11期上张广祥老师的一篇文章——《“主题”五题》。文章针对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主题”、拔高“主题”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语文教学中由于偏狭的“主题”追求导致的阅读主体性的丧失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特别是对《黔之驴》《冬天之美》等文章主题的认识,从文本出发,既深刻又合理,  相似文献   

18.
近日,偶然读到《我们学不了“名师”》一文(《山东教育》2007年3月),心情颇为沉重。文章作者说:“我和周围的老师总是热切地盼望这些名师们能带给我们一些普普通通的课,让我们一看就明白,一学就管用,越‘简单’越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陈丽 《文教资料》2014,(10):119-120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度,做到严而不厉,严而有格。正确把握“严与爱”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的力度与尺度,力求宽严相济;把握好与学生距离的尺度,力求若即若离;教师要善于总结,正确评价,力求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