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端 《福建教育》2007,(7):120-120
星期一早上匆匆走进办公室,正准备将学生的作文本装订一下,校长猛地发问:“明端,你要报名参评小中高吗?”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称评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经济收入,关系到教师的生存状态,各地每年因“职评”而引发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评”之后,少数评上的欢天喜地,多数评不上的垂头丧气,这样的“职评”让人压抑,难怪华脱夫先  相似文献   

3.
张朝全 《福建教育》2007,(7):120-121
刚参加工作时,深感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我告诉自己要好好干。慢慢地我知道了当教师要评职称。而且还与工资的多少相关。于是转正定级,评“小学一级”,而后紧跑慢赶。终于在1998年秋季,挤过了“羊肠小道”,把学校仅有的一个“小学高级”指标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4.
每一学年开学之初,学校领导都要为教师的分班、师资的搭配发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的学校由班主任挑选学科老师,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我认为,这种“优化组合”未必如愿。  相似文献   

5.
陈涛 《中国教工》2010,(6):38-38
如今。每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定及聘任,已经成为千万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而为了使教师职称评定能起到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作用。不少地方已经出台颇富改革“勇气”的“一票否决”的政策.诸如教师评职称须有“班主任经历”、“支教经历”、省市级“教学能手”等等。这些政策或规定在让一部分教师受益的同时.也使不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感到困惑和茫然。  相似文献   

6.
很多事物被高涨的热情和炙热的时代热捧,反而会膨胀变形,失去本真的面目。坐下来,静一静,褪去灼热的目光,用“冷眼”来瞧一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另一副模样。《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塑造历来被人推崇,可是,最近我越读越觉得,我们对人物形象的定论是不是该换一种眼光来看了?  相似文献   

7.
冷眼看质疑     
由于孔子的影响,“学贵有疑”的精神在中国影响深远.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时出现的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相似文献   

8.
向长征 《师道》2005,(7):13-13
教师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的一种鉴定,随着职称与对应的经济利益关系日益密切,本来很专业化、技术化、学术化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走了样,变了味,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各基层尤其是农村学校根据自身的体制因人设置条件,使“变味职称”越来越突出。笔认为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让职称评定回到它的本位上来。  相似文献   

9.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报》,就写起杂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张广乾 《语文知识》2005,(12):27-27
《杂文报》1686期(2005年2月25日)6版《“过滤性病毒”一例》中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对皇权的生疏,而是对民主的无知,对权利与义务的陌生。” 很明显,这个句子犯了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我们最缺的”怎么能是“对民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等院校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制度化与法规化建设、评定职称的标准、英语考试的要求、评职工作的量化管理与透明度、各级评委人选的产生以及职称评定的特殊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建立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过去,有些学校音体美等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等原因,无法开全开足,按说现在条件具备了,该会开好了吧?不一定。比如综合实践课,不少学校就开得不尽如人意,因为大多数教师不愿上这门课。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厚主薄副职称评定导向造成的。现在,教师职称系列讲究分科,偏向主科,先是语数  相似文献   

13.
近来读《杂文报》,有一篇何发祥写的文章《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学生》,对于文章里所列举的三个教学片段,需要得到学生什么样的回答,作者才感到满  相似文献   

14.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晏扬在《"大学生当搓澡工"绝不是什么好事》(《杂文报》5月4日)一文中认为,"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擦鞋乃至当搓澡工,无论之于他们个人还是社会,无论之于人才培养还是人才使用,都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笔者就此想谈点个人的看法。首先我感觉晏扬先生的就业观还相当保守陈腐,在他看来,大学生是精神贵族,毕业后应直接进入机  相似文献   

16.
郑延玉的《看钱奴》是我国讽刺喜剧的著名之作。剧作描绘了一个“荒谬性”的世界,揭示了宗教、伦理与人性等各个因素中的背理性:同时运用了一系列“荒谬性”艺术手法,揭露了金钱控制下人的扭曲性,抒发了作者探索人生出路的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一大突破就是建立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其中规定今后小学教师也可以参评副教授级别的高级职称。这是值得称赞的好事。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汇》2011,(10):16
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话题征稿:12月:您对将教科研论文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有何意见和建议?2012年1月话题:新的一年,您在教育教学中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教案和评职、考核、评优等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建立了某种关联,致使教案的性质、功能和“身价”发生了“质变”:它从备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衡量教师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从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一个工具变成了教师获取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一个筹码。  相似文献   

20.
一、“倦怠型瓶颈” “因为评上了职称,他才调走的……”某中学的王老师破格评上中学高级职称后,毅然决然调到了一所小学,成为大家的议论话题。一位知情的教师如此分析:王老师原本是一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造诣颇高,公开课屡次获奖,教学成绩斐然,是学校的名师发展对象。可自从职称问题解决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