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西已经5岁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很多玩具,有可爱的绒毛玩具、彩色积木、汽车模型,还有橡皮泥、彩色画笔、图画书,等等。西西一回到家,就会把这些东西搬出来,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很快就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爸爸妈妈并没有阻止他玩,但希望他玩好以后能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但是西西就是不听。有时他也会整理一下,但没有耐心做完。不过幼儿园的老师说,西西在幼儿园不是这样的,他和大家一样,每次都会把玩具放回原处。各位家长,你们的孩子是这样的吗?你们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敏儿妈妈(上海):我觉得首先要在如何引导孩子玩玩具…  相似文献   

2.
孩子总把习惯了的行为,看成是自然而然应该做的事情,把不习惯的行为,看做是违背生活愿望的事情而竭力拒绝,如果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那该多好,不需再经常为孩子不听话而烦恼,不需再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孩子会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人的一生所有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是在6岁以前培养起来的。那么,在6岁之前应培养哪些好习惯呢?1.总是把东西放回原处想让孩子养成这个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看到你一直把东西放回原处,让他总能在原处找到了他想找的东西。整洁有序的生活训练也是对孩子…  相似文献   

3.
橡皮怪     
<正>"我能擦掉一切你想擦掉的东西!"当男孩看着那块橡皮从文具盒里蹦出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在做梦。他揉揉眼睛,把橡皮又放回了文具盒里,并且紧紧地扣上了盖子。可没过一会儿,那块橡皮竟然自己打开了盖子,又一边蹦跳一边不停地叫着:"我能擦掉一切你想擦掉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女儿渐渐长大,图书玩具也渐渐增多。每次打扫卫生,面对女儿到处摆放的玩具,我都要发一阵愁。你看:昨天刚收拾整理好的毛毛玩具、小人书,今天又摆出来了。有时,我正在这边收拾着,她那边又拿出来玩。我经常想,是不是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大人一边收拾,一边教育孩子:“玩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碎纸、果皮、不要的东西要扔到垃圾箱里。”“东西要一个个摆好、放整齐。”大人辛辛苦苦,边说边干,孩子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我的女儿就是这样的,交待她的话,她都答应。可第二天,她照摆无误,叫人着急又生气。有一…  相似文献   

5.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个性、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一切品质、习惯都会非常牢固地与他们如影随形。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会礼貌用语、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学会拿哪里的玩具放回哪里,学会与小朋友互相谦  相似文献   

6.
星期天,我带孩子去一位同志家玩。孩子看到同志家有个小摆设,感到很新奇,就拿在手里玩。临走时,我让孩子把东西放下,孩子爱不释手,同志一看,马上就把小摆设往孩子手里塞。一边是孩子想要得到人家的东西,一边是同志硬行把东西塞给孩子。我百般推托不过,只好依了同志,满足了孩子的欲望。在回家的路上,我批评了孩子,孩子表示今后不再要人家东西了,可我的心里却没有多大把握。因为家里尽管有很多东西,也不可能穷尽世上所有的东西。而孩子又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怀有占有欲,看到新鲜的东西就想要,自我控制能力差。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同志、邻居或亲属都是碍着大人的面子,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随便要人家的东西,得不到就哭闹的坏习惯。怎样防止孩子养成这一不良习惯呢?我认为,除父母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外,还需要一切与孩子有关的成年人配合教育。假如到你家做客的小客人不客气地要你的东西时,尤其是小客人的家长不让要时,你最好不要慷慨大方地给她(他),而要配合家长对孩子进行一致的开导教育。如果你确想表示你的心意,不妨在事后把孩子要的东西送给孩子家长,让家长把东西做为自己给孩子买的礼物转送给孩子。这样就能处理好你同孩子同家长之间的关系。希望家长都来重视这个问题,千万要讲究一下方法,不要顾及当时的面子。  相似文献   

7.
《少年儿童研究》2009,(12):47-48
只要女儿快放学了,孩子爷爷就在我家等,等孩子回家做作业就呆在一边看着,一有不对就让她改,而且直接告诉答案。我和他说过很多次让孩子一个人做作业,不要一直和她说话,这样会影响到她的,发现孩子做错了,让她自己动脑筋自己改,才晓得错在哪里,可爷爷就是不听。为此我还把孩子赶到她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可她爷爷端了一杯茶也跟了上去。我又不能和他吵,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幼儿园观摩到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在上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之前,老师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希望每个人找到能拿在手里的两件东西,这两件东西最好不要完全一样,下一次活动时我们要用。”孩子们开始寻找,有的孩子找得快一些,有的孩子找得慢一些,有的孩子到活动开始时还没有决定到底拿什么。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拿了一块积木和一支铅笔,也马上找了类似的东西。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拿的东西和自己的一样,马上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原处,再去找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个活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幼儿主动学习的气氛。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不太主动的孩子也拿到了东西。孩子们一直不明白老师到底要让他们干什么,因而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9.
10多年前的儿童教育强调“3岁定终身”。许多人作了研究 ,发现一个人的智力在 6岁前就已经发展了 90 %,而且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孩子是一张白纸 ,你涂上什么色彩与图案 ,他就呈现你所绘制的东西。于是 ,早期教育理论开始倍受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 ,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早期教育 ,期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理想的孩子。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也容易导致早期教育出现误区 ,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于是 ,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数数、背诗、算题 ,两三岁就教孩子写字 ,四五岁就把小学的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  相似文献   

10.
宝宝两岁多了,上托班,他最近开始喜欢将家里的东西归位,比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把椅子被拖到其他地方,他会马上放回原处。听老师说这是宝宝产生了秩序感的表现,请问这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相似文献   

11.
一位妇女抱着小孩站在银行那小孩正一边吃着面一边把面包卷从窗口塞给出纳员微笑着摇了摇“亲爱的,别这样。”孩子的然后她又转身对出纳员:“对不起,孩子刚去过动物。”他刚去过动物园  相似文献   

12.
我曾看过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孩子经常到广场上喂鸽子,天长日久和鸽子混得很熟,鸽子经常停在肩头和他嬉戏。一次,老师上生物课需要一只鸽子,问他能不能带来一只,他答应了。但当他把带到学校的鸽子放回广场后,就再也没有鸽子飞到他的肩头上了。  相似文献   

13.
洪战辉 《小学生》2006,(11):36-37
上小学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贫穷离家出走了。在母亲离家出走的困难日子里,洪战辉把捡来的“弃婴”妹妹一手带大。从读高中起,洪战辉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十几年。因为他的感人事迹,在2005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小学时代,特殊家庭里的孩子更是拥有与众不同的小学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贪玩是优点,把孩子放出笼子我在常州市安厦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任工程师,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秘书。婚后第二年,我们的儿子徐奥出生了。孩子3岁的一天,我给他买了几件智力玩具。一转眼的工夫,他把所有的玩具全拆得七零八乱。还在一边“咯咯”直笑。我板着脸严厉训斥他:“你怎么不爱惜东西!”  相似文献   

15.
一个黑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他母亲到处为他寻药,也无济于事。后来,那孩子的母亲听从一位乡村医生的建议,让那孩子去学拳击,以增强体质,强健筋骨。因为学拳击的缘故,黑孩子的身体好了起来,而且比一般的孩子结实多了,但他的性格非常暴烈,常常惹是生非,不是把东家的孩子打哭了,就是把西家的东西破坏了,弄得四周的邻居都非常不满,孩子的妈妈也常常不停地向邻居们道歉,严重的还主动赔偿。完了以后,就回家痛打自己的儿子,一边打,一边骂,一边哭。黑孩子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一边让母亲打,一边认错。但过不了多久,他的毛病又犯了,又要接受母亲的痛斥…  相似文献   

16.
笑话十则     
《好同学》2005,(10)
他刚去过动物园一位妇女抱着小孩站在银行的窗口前,那小孩正一边吃着面包卷,一边把面包卷从窗口塞给出纳员,出纳员微笑着摇了摇头。“亲爱的,别这样。”孩子的母亲说。然后她又转身对出纳员说:“对不起,孩子刚去过动物园。”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对父母让他识字早就厌烦了,因此,就把母亲留下的作业抛到一边;到外面尽情地玩去了。当母亲下班回家后问他为什么没完成作业的时候,他回答说做完了。可是,当母亲让他  相似文献   

18.
想哭就哭吧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能感觉到孩子从两岁半开始就变得不乖了,容易哭闹、发脾气,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到上小学。尽管意识到这样做并不可取,但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哭闹时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妥协。我的一个朋友的儿子,经常用哭闹的办法来达到要某种东西的目的。朋友常常会生气地揍孩子一顿,揍完又心疼,第二天再悄悄去商场把孩子想要的东西买回来作为补偿。当然,也有人会选择其他的处理方法。我的另一个朋友,女儿才三岁,他就严格要求——哭闹是绝不允许的,即便是挨了打也不准哭。他的女儿小小年纪就显得很呆板,看上去似乎少了些三岁孩子本该有的童…  相似文献   

19.
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感恩节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社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很少。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相似文献   

20.
大家在学习中有些什么习惯呢? 是坐在书桌前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还是一边听激烈的音乐、一边看书?或者一边吃零食、一边学习? 很显然,不同的人,学习习惯也不一样。因此,学习方法不是唯一的。就像人们的长相不同,学习方法也多种多样。据说有人喜欢在卫生间看书,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做。因为适合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喜欢一边嚼口香糖一边学习,那他当然可以这么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嚼口香糖也对学习有帮助,你相信吗? 美国曾经播放过这样一个电视节目,题目叫做《怎样吃饭,怎样生活》。在这个节目中,日本的科学家介绍了咀嚼哪些东西可以提高记忆力。日本科学家进行了一个记忆力测试实验,把一边看书一边嚼东西的人和不嚼东西的人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