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情境中主体间的内在民生质,它具有主体性、对立统一、教育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正确把握其特点,有助于和谐的教育主体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曾华 《文教资料》2008,(2):160-162
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作为一对关系体,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的教育主体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另一方面,主体教育变得日益突出,它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中,阐述了大学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的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教育法律关系是根据教育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中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构成把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及其特点的准确把握,是贯彻实施我国教育法律依法治教的关键.本文对我国教育法律关系中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素质和谐发展,形成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教学内容是为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自身心理发展服务的工具.任课教师应亲自调查和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重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体选择和探索问题,交流个人解决问题的主见.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互以对方规定自身的存在及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客体性 ,但又具有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形成新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6.
教育主体评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是教育理论的基本同题,重新认识教育主体意义深远.以往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有"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在分析上述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主体‘一体两面'论".在同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主体,它具有"一体两面"的结构,体现"互主体性模式".教育质量的前提就是调动"两面"的积极性,其基础是创设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主体哲学、交往论为主体教育、交往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主体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超功利性与功利性、主动性与受动性、独特性与齐一性、确定与虚无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交往教育在理论层面比主体教育虽更有解释力,但学校教育目的与交往目的之间的定位,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现实性使交往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受到质疑.主体教育、交往...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要素。主体与客体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主体自主发展教育"是我校近年来着力打造的育人模式,它是针对以往的教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精神和创造潜能,造成学生既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又缺乏鲜明个性特点的弊端而提出的.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也充分说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培养"明理、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能力,素质全面的学生为办学目标,大力开展小学生主体自主发展教育,努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以此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