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教育》2005,(3):24-24
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长春市作为吉林省课改实验区之一,在2005年实行初中毕业生考试、综合评价体系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第一步:2005年和2006年为中考改革的过渡期.改革的重点是废止指标生制度,采取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入高中的作法。第二步:从2007年起,在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考试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成绩将作为学生毕业与升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解析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进行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高中选拔合格人才、学校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以及在教育中建立诚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高利害性的工作,把握并优化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公平和公正的基础。本文拟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展与问题分析 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将其作为初中毕业标准和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三大突破点之一。2004到2005年,已有500多个实验区积极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地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4.
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目的就是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提供依据,也为高中招生提供依据。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主要依据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试行)》的基础上进行。为了保证评价过程及结果科学、有效、公正,我们  相似文献   

5.
2010年北京高考方案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根据评价功能和作用的不同,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后者在学生高三毕业时给出,具有鉴定功能,它应用于高校录取,是综合素质评价强大功能中很有限的一种;而前者则伴随学生的三年高中  相似文献   

6.
华敏 《上海教育》2006,(5B):48-48
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目的就是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提供依据,也为高中招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南宁市在2004年中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课改实验区的实际,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制定了2005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把评定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一、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等级评定标准2005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下称《评价方案》)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  相似文献   

8.
《陕西教育科研》2005,(1):61-61
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2004年全国首批使用新课程的17个实验区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通知》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的基础性目标为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朱慕菊指出,2004年,在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首批初中生面临毕业和升学,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实验区两年课程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探索的基础上,2004年这17个实验区将进行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根据《通知》的精神,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评定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应以《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可结合…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2009,(6):79-79
云南省今秋开始普通高中新课改,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2011届以后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学分、综合素质评价达到C级以上,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成绩均达到C级及以上、考查课合格,才可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校园内公示一周。学生如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向学校申诉,结果经学生确认后记入学籍档案,任何人不得更改评价记录,并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陕西教育》2008,(4):15-15
近日,西安市教育局出台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工作意见,贯彻中考改革精神,将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体现在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招生之中,力求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切实可行的中招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上海市开始建立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在2005年关于命题工作相关意见中对于学业考试性质的定位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学科学习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4,(10)
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今年,首批使用新课程的17个实验区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通知》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评价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一般来说,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二是评定等级,采用“优”、“良”、“合格”、“不合格”(即A、B、C、D)四档,作为高中招  相似文献   

14.
当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一些地方已经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中,绝大多数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升学挂钩,或作为重要的标准和依据。对于这一举措,社会议论很多,因为这种改革从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上,都不能给出让人足以信服的理由,相反人们有着太多并非多余的担心。下面笔者将根据教育部“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撰写的《对初中毕业生综合评价的分析与思考》(简称《分析与思考》)及《初中毕业生综合评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这种改革的合理性大胆进行质疑,以期引起人们更深…  相似文献   

15.
王妍 《河北教育》2008,(7):81-81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检测高中毕业生基础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指标和标准,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对照评价对象的实际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近年来各地都在对高中毕业生作“综合素质评价”,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写入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依据之一。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但由于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普通高中今年将迎来课改实施以来的首届毕业生。市教育部门近日发文对此明确规定。如果学生修满规定学分但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不能毕业。  相似文献   

18.
地方     
《教育》2009,(9):13-14
北京: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进学生档案;天津:政府采购新书进学校;上海: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广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行“两相当”……  相似文献   

19.
前沿动态     
福建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高考参考高中学生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是福建日前出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中的规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起,福建所有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根据规定,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每学期一次,评价表包含综合素质评价、获奖情况和教师寄语三部分。其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毕业时,将对每学期的评价汇总得出综合成绩。  相似文献   

20.
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校自2001年起试办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现首届学生已顺利毕业。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并且就业质量高,大都进入了县区办幼儿园和市直幼儿园,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即被用人单位"预订",甚至出现了多个幼儿园"争选"同一个毕业生的局面,用人单位对这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