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文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验的欠缺,学习的不足,我头脑中的教学模式是讲讲讲再讲,考考考再考.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熏陶,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转变.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笔者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在数学教育方面又该怎么具体体现呢?我认为:1.建立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一堂数学课的好坏,首先是看他的课堂氛围怎么样,这就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勤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文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说“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每天看到学生在压抑的心态下学习,内心十分痛苦。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在学生想学、乐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轻松愉悦的心态绝对有益于一个人学习的成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想学语文的心态,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必须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开始。笔者在教改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笔者在教改实验中,就引导学生创立科学的学习方式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对于农村教育来说难度很大.在偏远的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特点,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很多年,要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这也是所有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我校教师如何"教"及"学生"如何"学",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