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教育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男女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男女在姓氏继承、财产继承、性别分工观念上存在差别,两性在财产继承和性别分工上的看法差距较小,对财产继承的看法均表现为偏向现代一端,对性别分工的看法均偏向传统一端。姓氏继承上两性差别最大,男性处于传统-现代连续统的中间状态,女性处于更偏向现代的一端。教育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少数民族男女性别观念的现代转向,其影响由表及里,首先较多改变的是与利益相关的财产继承观念,其次是与规范认知相关的性别分工观,最后是与价值相关的姓氏继承观。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男女的教育水平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事业和社会经济更为包容、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继承制,应分为爵位继承、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三种,不能混为一谈,其中封建财产继承制是诸子平均继承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最主要的、最深层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黎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亦存在宗法制,黎族社会组织、继承制度、婚嫁习俗都表现出有民族特色的、浓厚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法律中的财产继承在原理上是排除女性的,女儿没有继承权。但是,唐、宋以及明清的法律以及法律习惯上女儿是可以继承一定的"嫁妆"和财产的。反映出传统法律在女性的财产继承上,法律原理与制定法及法律习惯存在着冲突。从重新思考传统法律中财产继承的两性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同居共财"的传统家庭财产的法律构造和财产权利关系,考察女性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5.
张家山汉简为研究西汉初年的继承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西汉初年的继承分为户籍继承、财产继承和爵位继承,把张家山汉简反映出来的西汉继承制度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考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虚拟财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由其所引发的财产继承问题已成为学界探讨热点。明确虚拟财产的法律定性是将其列入法律保护范围的前提,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决定了它的可继承特性。因虚拟财产仅存于网络空间,在尝试建立虚拟财产继承制度的过程中,势必面临来自网络服务协议和用户隐私保护的挑战。法律除对该制度的基本构成做具体规定外,还应明确网络运营商对虚拟财产继承的协助义务,妥善处理虚拟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回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继承习惯,发现每个少数民族关于继承方面的规定都有其本民族特有的习惯特征,且该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行《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冲突,即文化思想方面、法定继承人顺序以及继承份额方面的冲突,提出对制定《民法典》继承法编的启示,一是尊重民族习俗,建立少数民族"继承习惯法"的审查制度;二是注重民族自治法规的变通及补充立法;三是法定继承人顺序的适当调整;四是构建遗产管理人与遗产破产制度。  相似文献   

8.
生子不举,即为生子不养育。两宋时期这一习俗尤为盛行,其存在时间之长,分布范围之广,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由农户的贫困、身丁钱的征收、财产继承关系的制约、厚嫁之风的盛行以及灾荒等造成。生子不举习俗的普遍存在限制了一些地区劳动力的增长、导致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增加了刑事诉讼案件,也败坏了宋朝社会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9.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法学价值,因而从法学视角审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法学价值有三:一是民族文化习俗中积极的部分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秀本土资源;二是民族文化习俗可以协助国家法的实施,弥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调控机制的不足;三是民族文化习俗能够体现当地群众的公众意志,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均具有重要的规约价值。我们应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乃至我国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法学价值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他们良好适应校园生活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文化习俗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学习活动不适应、生涯发展不适应。朋辈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是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的媒介,它有助于增强学生归属感,加快融入校园生活,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朋辈辅导体系,促进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适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土家族、黔东南苗、侗族、安顺屯堡人三个地区文化传承的差异研究,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提出在高校入学考试中用加试民族文化课的加分来代替降分、通过经济杠杆使民族学校从形式到内容名实相符、利用上位法强化民族习惯法,进而传承民族文化。
Abstract:
A study was made on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Tujia people,the Miao and Dong people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and Tunbao people in Anshun.It is believed that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means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at in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test on ethnic culture should be given and the score of it be added instead of lowering scores for ethnic students;economic lever be used to make ethnic schools live up to the name;and higher-level law be applied to strengthen ethnic customs so as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三少民族作家的创作中映现着文化忧思,具体表现为俗信遗失忧虑、民族形象焦虑和文化传承忧思.其文化忧思的产生与各自民族的文化境遇有关,更与三少民族作家所具有的双重价值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儋州人婚姻习俗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儋州人盛行的“不落夫家”习俗及与此息息相关的“青年馆”及“夜游”活动,构成了儋州人婚俗的主要特征。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及史料记载,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儋州人婚俗的成因及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4.
广西边境地区的壮族农商文化,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边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边民生产和生活的习惯,是边民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存在着独特的习惯和禁忌,需取其精华传承下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的继承、人物的构造、环境的描写、风俗的体现看,《雪国》都渗透着独特的民族审美情愫。画一彀的雪国,飘溢着浓郁的日本风情,给人以关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主要有火塘、村寨中的活动场所、节日庆典、传统集市等。然而,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逐渐瓦解,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17.
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县白马藏族由于久居深山,远离城市,开发迟缓,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白马藏族音乐文化样态,其传统面具傩舞“池哥昼”、圆圆舞、传统酒歌极具魅力至今洋溢着古氐遗风,承传着白马藏族文化的精魂,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逐步趋同,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发展经济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矛盾和困惑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8.
传统风俗的历史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社会政治、地域环境、经济形态、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风俗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往往展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大澳龙舟游涌在传统风俗传承过程中,依据地方环境、配合地方社会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民间理解以及内容变化。这种极具地方色彩的诠释与再解读,令当地居民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自然地接纳及认同本土传统风俗习惯,促进他们对地方传统风俗的坚持和传承。本文基于香港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与佛山九江传统龙舟的比较,对两地传统龙舟文化及民俗风情进行实地采风,考察二者之间的袭承关系与发展变革,旨在探究潜藏其中的文化根源与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9.
彝族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是一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习俗。现代学校教育要重视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习俗及内容,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