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许多师生都感到德育效果不理想,而对其原因的分析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德育效果不理想的症结何在呢?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弄清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只要弄清了制约德育效果的因素,就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出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众所周知,德育是一个围绕德育目标而构成的系统工程。在德育过程中,从施教的角度来说,教育者是主体,从接受教育的角度来说,受教育者是主体;而社会的要求和影响,相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主体来说,都是客体。这样,德育过程就是德育的两个主体之间以及两个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双向信息流动过程。下面我们将从德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客体、主体及其中介)入手来考察制约德育效果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当前德育方法层出不穷,但德育实效低下,问题的关健是无法让受教育者的内心所转化。要改变现状就需从制度德育的实践角度去理解,从儒家道德教育中寻找其制度德育的特质,进一步提出制度德育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德育实践化。  相似文献   

3.
个别学生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宁可接受处罚和羞辱,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德育常抓不懈,却收效甚微,我们的德育该何去何从?现行的德育言传多,身教少;认识多,践履少,使轰轰烈烈、兴师动众的德育雨过地皮湿。德育不是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驯化,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德育过程要体现尊重、宽容、激励、关爱,要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空间。我们的困境在于,职业学校学生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明显不同的特点,但德育模式却如出一辙。职业学校的德育缺少理解和沟通,缺少人文关怀和行为帮助。  相似文献   

4.
对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从德育方面入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但是据受教育者普遍反映,这种教育方法理论性偏强、生动性不够。本文从另一个角度——美学的角度来谈及爱国主义,并推而广之,浅谈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持久而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品德的社会心理学阐释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道德教育过程是这一特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和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受教育者情感的外在刺激因素,因而要调动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德育工作者要全面提高素养,增强道德教育的号召力;德育信息要熔铸积极情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德育情境要精心创设,增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6.
秦洁 《文教资料》2011,(4):137-138
本文从描述具体案例入手,结合案例分析具体阐述了主人公由于学习失败以致生活中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指出,教师应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寻找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强化外部动机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强化内部动机,以使受教育者本身主动积极地追求进步。  相似文献   

7.
大学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双向活动过程。从教育者角度看,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施教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它又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受教过程)。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是德育过程的两个...  相似文献   

8.
冯国首 《甘肃教育》2000,(12):10-11
德育工作的要素,有内外之分:外部要素主要是指德育环境,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就学校内部而言,德育要素则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德育的功能,即效果。由此可见,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即教育者)和学生(即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灌输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言行;而学生,除了认同、接受、内化教师的管理、教育、灌输,约束自己的言行外…  相似文献   

9.
"接受理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德育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多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过程和反馈缺乏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现代接受理论的有关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我控制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德育中“要我这样做”而不是“我要这样做”的问题,改变德育被动为主动的局面。实现由“自在之我”向“自为之我”的飞跃。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按照教育控制论的观点,如果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称为教育者的输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作用称为受教育者的信息输入,那么受教育者的输入质和量就不一定等于教育者的输出量和质。因为,高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和评价标准,接受、拒绝或不完全接受教育者对自己主体的信息输入。这种输出与输入之所以出现接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道德教育领域恒久的话题,也是道德教育领域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说它难以解决,从深层根源上看,固然与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奉行的深层的道德教育哲学理念密切关联,但也与德育方法本身的不适当地选择与应用有关。在一定意义上,正确地选择与应用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①。如果我们不适当地甚或是错误地选择、运用了德育方法,即令是再好的德育内容也只会使受教育者不愿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引起他们的厌恶与反感。可见,德育方…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当今新的形式下,要完成好这个过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实施立体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学校德育改革面临的诸多难题中,最困扰教育者的是如何提高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据面向对象的德育观,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出发,整体考察学校德育工作,更新德育观念,把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点。一、从“对象”出发的教育设计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将之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心的体验、情感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教育者在进行各种形…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把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向 2 1世纪 ,我们面临着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中若干关系的问题。而要把这些关系处理好 ,既应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又应善于学习 ,认真思考。本文试就高校德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一哲学透视 ,以求教于同行。一、正确处理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 ,一方面 ,教师是教育者 ,是德育的主体 ,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受教育者 ,是德育的客体 ,德育的接受者。另一方面 ,学生作为接受德育的客体 ,又不是纯粹的自然客体 ,而是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并在…  相似文献   

15.
德育情境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原则,通过某些方式设置的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德育过程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时空条件,创造良好的德育校园情境、教学情境和活动情境等,使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自主形成和发展品德。  相似文献   

16.
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内部矛盾的解决,不断地积累起新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外界教育影响转化为内部动力,并选择一定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德育工作要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创设必要的德育情境,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所谓德育“内化”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观念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吸纳和转化的过程,从而使之变成受教育者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我们实施德育,其目的是要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就隐含着学生要将教育要求主观同化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化”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心理误区和德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德育表现出逆反心理。这种抵触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疏通和引导,就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德育过程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心理规律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接受教育中的心理过程特点,进而调整德育内容、方法,使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从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考察当代大学美育和德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大学生审美趣味下降、道德理想滑坡、独立人格缺失的原因,分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美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美育代德育”的素质教育观,并深入论述了“以美育代德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大学美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