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质:线段会在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产、的R巨离相等.在解某些几何问题时,灵活应用这一性质,可简化解题过程,使其迅速获解.例1如图1,线段CD垂直平分AB,AB平分工CAD求证:AD//BC.例2如图2,已知AD平分ZBAC,EF垂直平分AD交BC延长线于F,连接AF求证:证明EF垂直平分AD,例3如图3,已知:求证。AC=AD,证明连CD交直线AB于五BE是CD的垂直平分线.例4如图4,在△ABC中,求证:证明延长BC到D,使DC—BC,连AH.LACB—90”,AC是B…  相似文献   

2.
在《相似三角形》一章的学习中遇到这样一道题: 例1 如图1,AB⊥BD,CD⊥BD,垂足为B、D,AD与BC相交于点E,EF⊥BD.可证明1/AB 1/CD=1/EF.  相似文献   

3.
例1如图1,正方形ABCD内有两条相交线段MN、EF,M、N、E、F分飘柱边AB、CD、AD、BC上.小明认为:若MN—EF,则MN⊥EF;小亮认为:若MN⊥EF,则MN=EF.你认为()  相似文献   

4.
结论如图1,C是线段AB上的一点,D是CB的中点,则AB AC=2AD.证明AB AC=(AC CB) AC =2AC 2CD=2AD.这个结论简单易懂,恰当地应用对解题帮助很大,请  相似文献   

5.
学习了《相似形》一章后,我们可以借助比例来证明很多类型的几何题.一、证明两线段相等例1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交CM于E,BM交CN于F.求证:CE=CF.证明 由已知易得二、证明两角相等例2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证:∠B=∠C.证明  延长BA、CD交于点E(如图2).三、证明线段不等例3 在△ABC中,AB=AC,D是BC延长线上一点,E是AB上一点,DE交AC于点F.求证:AE<AF.证明  过B作BG∥EF交AC延长线于G(如图3),则AG>AC=AB.四、证明线段和…  相似文献   

6.
题目 :如图 1,梯形ABCD中 ,AD∥BC ,分别以两腰AB、CD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图 1ABGE和正方形DCHF ,设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l交线段EF于点M .求证 :点M为EF的中点 .(2 0 0 4,全国初中数学联赛 (B卷 ) )本文给出三种证法 .证法 1:如图 2 ,过A、D分别作PA、QD图 2垂直于AD ,分别交EF于  相似文献   

7.
1.已知n≤o,化简厂百二二丁了伊=——. 2.已知n:b一3:2,且b是Ⅱ、c的比例中项,则b。c一——. 3.若号一_鲁_一专且n+6—2c=3,则n=4.化简:厂西=T.=F甲一 | 1’一q、/一i一——————● 5.在尼AABC中,么ACB一90。,CD上AB,那么△ABC∽△——.∽△——(按对应顶点顺序写). 6.已知AABC∽△A’B’C’,如果对应高AD与A’D’的比为m:n,那么AABC与△A’B’C’的周长比为 . 7.如果C点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那么AB、AC、BC间的关系可用等式表示,且AC=——BC. ,————i 8.已知掣无意义,则z——. √z—l 9.已知最简二次…  相似文献   

8.
200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第二试第2题:已知:如图1,梯形ABCD中,AD∥BC,以两腰AB,CD为一边分别向两边作正方形ABGE和脚,设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l交线段EF于M.求证:点M是EF的中点.  相似文献   

9.
赵宏伟 《中学数学杂志》2021,(2):64-65,F0004
昆明市2020年中考压轴题蕴含了深刻的技能技巧和丰富的数学思想,是一道值得回味的试题.1试题呈现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5,BC=8,点E,F分别为AB,CD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AEFD是矩形;(2)如图2,点P是边AD上一点,BP交EF于点O,点A关于BP的对称点为点M,当点M落在线段EF上时,则有OB=OM.  相似文献   

10.
<正>为帮助同学们顺利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判定问题,这里介绍几种思维方法.一、数个数,把握概念例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E、G、F、H分别为AD、AB、BC、CD上的点,且GH∥AD,EF∥AB,EF、GH相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哪些平行四边形?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根据这个定义,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AB∥CD,AD∥BC,GH∥AD,EF∥AB即可找出图中的平行  相似文献   

11.
<正>引例(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CD,AD上的点,若AE⊥BF,垂足为点P.证明:AE=BF.(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F,G,H分别是边AB,CD,AD,BC上的点,EF⊥GH,垂足为点P.证明:EF=GH.  相似文献   

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一、用于求线段长例1如图1,在△ABC中,AB=AC,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D、E.若AB=14,△BCD的周长为22,求BC的长.分析:由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得DA=DC.则BD+DC=BD+DA=AB=14.又BC+BD+DC=22,故BC=22-(BD+DC)=22-14=8.(具体证明过程请读者自行完成,下同)二、用于求角的度数例2如图2,AB⊥CD于B,AD的垂直平分线CF分别交AB、AD于E、F,EB=EF,求∠A的度数.分析:由CF是AD的垂直平分线想到连结DE,则AE=DE,故∠A=∠1…  相似文献   

13.
数学问题与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51.如图1,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BC=CD,E、F分别为AB、AD上的点,线段EF交AC于G.若EF∥BD,求证:∠GBD=∠FCO,∠GDB=∠ECB.  相似文献   

14.
吴锋刃 《中学教研》2008,(10):46-47
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浙江赛区)复赛解答题第14题为:例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E为线段AB上的点,且满足AE=AD,BE=BC,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设P为线段CD上任意一点.  相似文献   

15.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它的判定是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二册中的一节内容。在学习中一般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有些题若能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利用上,会使证题过程变得简单巧妙。例1已知:如图,∠1=∠2,BC=BD求证:AD=AC(人教版初二几何复习题三)分析:这个题一般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但如果连结CD,设AB与CD相交于点E,则可以这样证明:因为:∠1=∠2,BC=BD,所以AE是CD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C=AD。这样做,既复习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又复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举两得。例2已知:如图,AB=ACDB=DC,AD的延长线交BC…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典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对学生思维的深化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题 已知:如图1,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点E,EF⊥BD,垂足为F.求证:1AB 1CD=1EF.证明 因为AB⊥BD,CD⊥BD,EF⊥BD.所以AB∥EF∥CD.所以EFAB=DFBD,EFCD=EFBD.所以EFAB EFCD=DF BFBD=BDBD=1.所以1AB 1CD=1EF.图1        图21 发散思维 探究结论探究1 已知:如图2,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点E,若AB=a,CD=b,⊙E与BD相切于F,求⊙E…  相似文献   

17.
题1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分别以两腰AB、CD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ABGE和正方形DCHF,设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l交线段EF于点M.求证:M为EF的中点.  相似文献   

18.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48分):1.用度表示45°50’42”,应是45°50’42”=;2.若角α与β互为余角,则α十β=_;3.若用a与q互为补角,则a十月一_;4.若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一AB;5若直线a//c,b//c,则a与b的位置关系是.;6.若A是直线l外一点,AB上l于B,C是l上任意一点.则线段AB与AC的大小关系是7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2.5倍,则这个角的补角等于;8.如图1,AB“CD,CD{EF,上BEF—30o,zCED—110”,则/B一,iC一,ZD一;9.如图2,CE//BA,ZACB—50”,则/A+ZB一二件项选择题(…  相似文献   

19.
引理已知AD∥BC,AB交CD于点N,AC交BD于点M,过点M的直线PQ∥AD,点P、Q分别在直线AB、CD上.则有2NP=1NA 1NB.其中NP、NA、NB规定为有向线段的长.证明:如图1.图1由MPDA=BPBA=CQCD=QMDA,有MP=QM.即M为PQ的中点.设直线MN分别交AD、BC于G、F.则AGPM=NGNM=GDMQ.故G为AD的中点.同理,F为  相似文献   

20.
<正>考题再现例1 (2020·辽宁·大连)如图1,△ABC中,点D,E,F分别在边AB,BC,AC上,BE=CE,点G在线段CD上,CG=CA,GF=DE,∠AFG=∠CDE.(1)填空:与∠CAG相等的角是____;(2)用等式表示线段A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若∠BAC=90°,∠ABC=2∠ACD(如图2),求AC/AB的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