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由于时代氛围和自身角色的转变,郭沫若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成为国家话语的主旋律。随着国家政策的左倾和文艺界的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时代颂歌从真挚的政治抒情诗转变为政治打油诗。郭沫若建国后诗歌创作的大滑坡,有着复杂的时代和自我因素。其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作家的政治心态,也折射了建国后中国文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日友好使者。他的一生,为中日友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为恢复中日邦交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第一部分,概括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的特点。第二部分对郭沫若发展中日友好的思想作了整理和归纳。第三部分对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作了研究和整理,并分别就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在上述领域郭沫若对日本文化,科技的介绍作了研究和评述。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八次中学思政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中学思政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为目标;"大跃进"到"文革"时期主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凸显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品质的培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不同时期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当时社会形势与发展所决定,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必定对时代要求予以回应.中学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不仅要顺应时代,也应超越时代;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也应着眼培育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和"政治人",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詹弘 《学子》2013,(10):100+33
新中国成立62周年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馆藏档案反映出口号的曲折变迁,体现其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性,揭示国家政治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有效的政治整合及政治管理的过程中,领导人民创造了"阶级动员—认同聚合"的政策动员模式,这一模式对于迅速而有效地推行党的农村政策发挥了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也是在这个进程中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总结在这一历程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的以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为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一位"全能式"的文化巨人,而金斯堡被誉为"垮掉的一代"之父,诗歌创作是二人文学活动的起点,甚至是贯穿整个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郭沫若与金斯堡诗歌创作背景及创作理念等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二者在诗歌创作题材方面的取舍差异,旨在抛砖引玉,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8.
从《女神》到《前茅》,郭沫若的思想和诗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郭沫若在爱国主义思想的鼓舞下,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激流勇进,在思想上追求革命、寻找真理、改造旧我、奋勇前进,在诗歌创作上坚持为革命而作,善于汲取外国进步的文学思潮和诗歌创作的有益养料,大胆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延续此前评价的基础上都陆续有了新的正式的定性和宣传。新的革命符号的建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苏区时期已经被确定为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南昌起义在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一个重新评价和定位的过程,反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变迁,新的时期,南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南昌起义的经验和教训也得到了更深刻的总结。虽然经历了波折,但南昌起义的革命叙事框架以及基本定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了确立,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一、赏读的提出回顾历史,阅读教学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前的背读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讲读时代,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导读时代这一转变。近来又出现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导读呢?它表现为学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至于研读,学究气太重。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科书从改编到编审合一、编审分离,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实施国家基本要求下教科书多样化方针。在不断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语文教科书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等。语文教科书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语文教科书的规整、"文化大革命"10年语文教科书的异化、改革开放30年语文教科书的繁荣三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大体经历了"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的价值定位、"政治挂帅"与"教育跃进"的盲目适应、"教学为主"与"质量为重"的价值重构、"全面怀疑"与"极端政治"的错误取向、"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的逐步回归、"适应市场"与"注重人文"的积极探索、"规模扩张"与"素质提高"的双向并进、"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目标追求等八个阶段.60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国家主导型向教育主动型转变,从注重外在价值向内外价值并重转变,从同步型变迁向超前引领型变迁转变,从正、负向变迁兼有向正向变迁效果日趋明显的方向转变,从过分强调主轴价值向坚持主轴价值同时兼顾其他价值取向转变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主将”和“向导”,他选编《郭沫若选集》时对诗集《女神》的筛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在抗战期间(1937-1945),郭沫若创作了数量不少的旧体诗词。这些诗词一方面标志着郭沫若作为诗人驾驭新旧两种诗体的能力日渐纯熟。另一方面,抗战时期郭沫若旧诗创作从数量上远远超过新诗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变化和个人身份转变的影响。他的旧体诗词描写抗日战争的苦难,歌颂人性仁爱的光辉,号召同胞们团结起来保卫祖国,是对古代诗人如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作"、杜甫"诗史"等优秀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多次的转换与整合,其中,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发挥",成为了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由唯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转变;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实现由显性教育向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日本神道中的"和魂"、"荒魂",崇拜太阳象征体,敬神崇祖现象,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所以,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可以从日本神道上述内容中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我所经历的时代,是中国现代史上剧烈变化的时代.如果把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代,那我这一生就可以說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二十七八年.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民族话语的建构中,郭沫若顺应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逐步提出了"人民本位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促使郭沫若的文学观和批评准则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人民性。与此同时,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充分体现了"人民本位"的精神,重视"人的发现",尊重人的权利,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鼓动作用,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7,(7):81-87
新中国成立后,邵循正从注重历史考证转向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观的转变,使得邵循正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他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尝试运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解释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配合了十七年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同时,他在农民战争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上也极有见地。邵循正史学研究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生代"史家群体研究转向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